本研究提出構建“雙核驅動+ 數字賦能”體系:通過智能制造集群強化產業鏈閉環,依托“云上體育產業大腦”實現全要素數據整合;以制度創新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彈性監管與精準扶持協同的政策生態。同時需深化長三角區域協同,通過“梯度輻射+ 跨域聯動”優化空間布局,培育文體商旅融合新業態。
一、產業鏈價值攀升工程
江蘇省體育產業鏈價值攀升工程以“強鏈補鏈延鏈”戰略為核心,通過智能制造與高端服務雙核驅動,構建產業升級的全新范式。在智能體育裝備領域,蘇南地區依托國家級智能制造集群優勢,形成以金陵體育為代表的創新矩陣。該企業打造的“5G+ 工業互聯網”“智慧工廠”,通過實時數據交互系統實現生產流程全要素的可視化,其智能運動裝備生產線效率顯著提升,能耗大幅降低,為行業樹立了數字化改造標桿。同時,依托蹦床產業鏈頭部企業新金菱體育的成功經驗,推動20 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研發—制造—服務”閉環生態,這一產業集群展現出顯著的市場優勢,印證了全產業鏈整合對細分領域競爭優勢的放大作用。
針對體育服務業占比超70% 但高端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產業升級聚焦三大突破方向:其一,數字體育經濟加速布局,依托無錫智慧體育產業試點,開發AI 運動處方、虛擬教練等智能服務產品,構建“云上體育產業大腦”數據中樞,實現全省體育設施與消費行為數據的深度挖掘;其二,云端賽事運營創新迭代,借鑒無錫馬拉松“流量—消費”轉化模式,單場賽事展現出強勁的經濟拉動效應,推動長三角體育賽事IP 共享平臺建設,形成賽事版權交易、衍生品開發的跨區域價值鏈條;其三,文體商旅深度融合,通過“運河馬拉松經濟圈”等特色項目,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水上運動產業有機銜接,開發沉浸式體旅消費場景。
在產業綠色化轉型方面,石墨烯滑雪板等創新產品的研發突破,標志著江蘇正以新材料技術攻克冰雪裝備“卡脖子”難題。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既響應國家“三億人上冰雪”戰略,又通過碳足跡管理標準倒逼傳統制造業轉型,在戶外運動裝備領域開辟綠色增長極。同步推進的智能制造升級工程,推動諸多企業完成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斯凱奇全數字化車間通過WMS 系統實現分揀效率顯著提升,形成從柔性化生產到精準化服務的價值鏈重塑。

二、區域協同創新網絡構建
江蘇省體育產業區域協同創新網絡的構建需突破行政邊界壁壘,形成“核心引領—梯度輻射—跨域聯動”的立體化發展格局。在蘇南地區,國家級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的設立,深度融入長三角沿江體育產業發展軸規劃,依托南京江北新區體育產業園區建設,重點布局智能運動裝備研發中心與賽事經濟服務平臺,形成沿江體育制造走廊與環太湖服務集聚區“啞鈴型”空間結構。這種布局通過蘇錫常都市圈馬拉松經濟帶的賽事IP 共享機制,實現智能滑雪模擬器研發與水上運動賽事運營的產業耦合,其中金陵體育“5G+ 工業互聯網”“智慧工廠”的實時數據交互系統,可為沿江產業鏈提供智能制造技術支撐。
針對蘇中蘇北發展梯度差,創新實施“飛地經濟”3.0 模式。以鹽城、徐州為承接載體,推動蹦床產業鏈跨區域延伸,通過南京都市圈寧淮宣發展帶資源輸出,形成 “研發在蘇南—制造在蘇中—服務在蘇北”的協同鏈條。該模式借鑒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八個一體化”機制,在項目審批、人才流動等領域建立跨域協同接口,如南通體育裝備基地與徐州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的技術嫁接,可提升蹦床彈簧系統等核心部件的精密制造水平。
在深化長三角體育產業聯盟運作方面,依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培育“水上運動走廊”,需激活京杭運河體育產業發展軸的資源整合功能。通過建立運河馬拉松經濟圈跨省協調委員會,統籌開發“劃船機挑戰賽”“龍舟競速節”等特色IP,串聯蘇州平江古巷、無錫清名橋等文化地標,形成“賽事引流—文化體驗—商業變現”的價值鏈。該機制可借鑒長三角汽車房車集結賽的聯合辦賽經驗,在賽事風險評估、防范協同等方面形成標準化流程。
跨區域要素流通體系的構建尤為關鍵。建議參照長三角低空經濟協同發展模式,在體育產業領域建立 “五同機制”: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如聯合規劃智慧體育場館)、技術標準互認互通(推行運動裝備質量檢測“一證通”)、數據資源整合利用(建設省級體育產業大數據中心)、人才資質跨域認證(試點體育經紀人資格互認)、政策工具協同創新(探索體育消費券跨省結算)。此舉可破解徐州冰雪裝備基地與浙江山地運動帶的要素流通障礙,促進石墨烯滑雪板技術與戶外運動場景的深度融合。
三、消費場景創新與市場培育
江蘇省體育消費場景創新需構建“需求精準匹配—場景多維重構—價值生態激活”的閉環體系,通過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實現消費能級躍遷。在需求側適配方面,2024 年全省人均體育消費達2667 元,其中“Z 世代”群體貢獻度占比超35%,需對其針對性開發元宇宙健身艙、AI 體感游戲等沉浸式產品。南京“運動銀行”數字化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通場館預訂、賽事報名與積分兌換鏈條,已接入127 家體育場館,累計發放運動積分1.2 億點,帶動二次消費轉化率的提升。供給側場景革命應聚焦三大突破方向:
(1)智慧場館生態重構:蘇州灣體育中心智慧管理系統通過AI 客流分析模塊,實現基于性別、年齡的精準營銷,開業兩年接待超70 萬人次;南京青奧體育公園將“五色館”概念落地,藍館(籃球/ 羽毛球)采用無人值守系統,綠館(少兒體適能)配備動作捕捉技術,形成差異化服務矩陣。
(2)商旅文體深度融合:常州江南環球港創新“10+N”業態組合,集成卡丁車、攀巖等10 種常規運動與真冰場、電競館等特色項目,年均舉辦50 場賽事活動,顯著提升了綜合體客流量;蘇州中心商圈“體育嘉年華”模式通過夜間3V3籃球賽、周末飛盤集市等新形態,單日峰值客流突破15 萬人次。
(3)數字體育新場景拓展:無錫智慧體育產業園培育AI運動處方系統,通過體態評估算法生成個性化訓練方案,用戶留存率大幅提升;元宇宙健身艙在南京田家炳中學游泳館試點,將游泳動作數據實時映射至虛擬賽道,青少年參與度得到顯著增大。
未來需重點突破供需錯配瓶頸,針對當前智能健身器材使用率低的現狀,要求加速VR 網球模擬器、智能滑雪訓練臺等高端設備的普及。通過建設省級體育消費大數據中心,實時監測12 大類156 項消費指標,實現場景創新與需求變化的動態適配。
四、制度創新與要素配置改革
江蘇省體育產業制度創新以構建“彈性監管與精準扶持協同發力”“要素流通與安全保障雙向賦能”的治理體系為目標,通過結構性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活全要素生產率。在監管框架層面,推行“負面清單+ 信用承諾”管理模式,將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5 個工作日,同時建立職業俱樂部動態評價體系,將賽事轉播權交易納入長三角統一要素市場,實現價值評估標準化。這一改革邏輯源于《江蘇省“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通過簡化行政流程釋放市場活力。
要素市場化配置要聚焦三大核心領域:
(1)產權制度改革:以揚州體育公園“所有權—經營權分離”試點為突破口,探索公共體育資源“政府保基本+ 市場優服務”的運營范式,推動全省50% 以上大型場館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造。該模式通過建立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臺,實現場館運營權公開競價交易,建立“績效考評—動態調整—收益分配”的閉環管理機制。
(2)技術要素激活:設立體育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實施“揭榜掛帥”制度,定向攻克智能運動裝備核心芯片、運動生物力學建模等“卡脖子”技術,配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至長三角均值的政策工具包。
(3)數據要素流通:依托省級體育產業大數據中心,建立賽事內容、數字產品的區塊鏈確權平臺,開發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回報率,以達到長三角先進水平。
安全治理體系創新體現為雙重保障機制:風險防控、綠色開發。該改革體系通過制度供給與要素重構的耦合作用,推動體育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未來需重點突破政策協同瓶頸,建立長三角體育要素流通負面清單制度,同步完善數字產權跨境交易規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制度動能。
五、數字賦能與生態重構
江蘇省體育產業數字賦能工程以“數據驅動—智能升級—生態重構”為演進邏輯,構建全要素數字化協同的創新范式,重點推進四大核心體系建設:
(1)產業數據中樞建設。
打造“云上體育產業大腦”需突破數據孤島瓶頸,建立“物聯感知—智能分析—決策反饋”的閉環運行機制。通過部署體育場館物聯感知終端,實時采集場館利用率、設備損耗率等24 類動態數據,與消費行為數據庫(含運動頻次、偏好圖譜等)形成交叉驗證。基于聯邦學習技術構建跨部門數據共享沙箱,實現賽事資源調配、產業政策制定的動態仿真推演。該中樞將整合智慧體育產業園的運營經驗,形成覆蓋“設施管理—賽事運營—消費監測”的全域數據治理框架。
(2)智能制造深度滲透。
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需建立“設備層—平臺層—應用層”三級升級架構:在設備層推廣工業機器人柔性裝配系統,實現將運動裝備產線換線時間縮短至15 分鐘;在平臺層構建基于數字孿生的生產管理系統,實時監控能耗、良品率等關鍵指標;應用層開發智能運動裝備運維平臺,通過預測性維護降低設備停機率。該路徑契合《5G 全連接工廠建設指南》提出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遞進式改造邏輯,重點突破運動裝備智能檢測、異常預警的智能合約標準。
(3)區塊鏈可信體系建設。
在體育彩票領域,構建“智能合約+ 隱私計算”的雙重保障機制,通過零知識證明技術實現購彩者身份與交易數據分離存儲,既滿足《責任彩票公眾手冊》的合規要求,又能提升彩種開發效率。賽事票務系統引入動態NFT 技術,票務流轉全過程鏈上留痕,有效杜絕黃牛票問題。該體系深度融合區塊鏈票務系統的核心架構,建立包含票務確權、收益分配、異常預警等在內的12 項智能合約標準。
(4)數字服務生態培育。
AI 運動處方開發需整合生物力學建模、運動損傷預測等算法模塊,構建包含心肺功能、肌骨健康等評估維度的個性化推薦引擎。虛擬教練系統需攻克多模態交互技術,實現動作捕捉精度達毫米級、實時糾錯。這些創新技術依托智慧體育試點搭建的“AI+ 物聯網”融合實驗場,重點開發運動處方知識圖譜、虛擬教練數字分身等核心組件。
(5)區域協同示范引領。
無錫智慧體育產業試點的“三橫三縱”推進策略具有范式價值:橫向打通 “智能制造—賽事運營—消費服務”三大業務流,縱向建立“標準研制—場景驗證—模式輸出”的傳導鏈條。通過建設電子競技產業基地、部署智慧綠茵系統等舉措,形成可復制的“數字底座+ 場景創新”雙輪驅動模式,為長三角體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未來需重點突破數據資產定價、AI 倫理審查等制度瓶頸,同步培育復合型數字體育人才梯隊,以實現從技術應用到生態價值的質變躍升。
六、結語
綜上所述,江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已形成“技術創新筑基—制度變革賦能—生態融合增值”的立體化推進范式。未來需重點突破三大瓶頸:一是產學研協同壁壘,亟待建立“揭榜掛帥”成果轉化機制;二是數據資產定價體系缺失,制約“云上體育產業大腦”效能釋放;三是跨省要素流通障礙,需完善長三角體育標準互認體系。建議以“十四五”規劃為綱領,深化“三帶兩圈”產業布局,為全國體育經濟轉型升級貢獻江蘇智慧。(作者:張思宇、孟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