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產業作為山西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主導產業,已形成一定產業規模,但在產、加、銷環節仍存在一些問題。為此,通過分析比較優勢下山西省小米產業發展狀況,對優化產業鏈條、完善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了改進建議,以期為山西省小米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一、山西省小米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單位面積產出量低
山西省谷子種植面積占全國比重的25% 以上,總產量與全國比較占比僅20% 左右,單產水平常年處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0% 左右,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程度是由品種原因引起的。山西省晉谷系列品種種植廣泛,晉谷21 號由于優異的口感,播種面積占全省的70% 以上,但長期種植同一品種會導致作物抗逆性變差、抗病能力減弱,出現自然退化現象,不利于提高產出水平。因此,為提高生產效率,需要做好種質研發工作,推出多類高產優良品種。
1.2 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
由于谷子具有耐旱、耐貧瘠的自然屬性,在山西省多分布于山區,部分處于丘陵地區。當前,技術推廣缺陷主要表現為農戶保持傳統型生產經營方式,谷類收播機械普及程度不足。山西省谷子種植零碎分散,未達到精耕細作模式要求,收獲過程中機械化水平不足[4],大型機械在零散化土地上作用有限,且容易造成較大損耗,無法滿足發展現代化農業的要求。因此,增強技術推廣效能,提升谷子種植過程中的機械化水平和栽培管理水平,有利于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1.3 加工能力有待提升
小米作為重要的雜糧作物,通常以袋裝成品形式進行銷售。近年來,隨著產業融合程度的加深和食品加工技術的提升,小米衍生產品類目不斷增多。山西省為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大力支持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在2025 年13 個擬認定的農產品加工園區中,小米產業園區占2 個,分別是武鄉、沁縣園區,而面積、產量總體占優勢的呂梁和忻州2 市卻沒有規模化加工園區。從產品類別看,小米食品主要是速食粥品、米醋等,這些產品極易出現同質性商品,替代性較強,需要創新開發其他種類的產品。因此,山西小米加工能力還有待提高。
1.4 競爭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
據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系統可查詢的信息,山西小米已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有18 個,這些產品背后隱藏的地方特色、歷史底蘊、品牌故事等各不相同。在銷售終端,通過設計具有歷史內涵的包裝或者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吸引消費者駐足。例如,在淘寶電商平臺上,銷售量較高的小米分別是陜西米脂小米、東北赤峰小米、山西沁州黃小米等,通過對比外觀包裝、產品介紹等可發現,這些產品均突出了種植歷史和地方特色。從實際運行來看,山西省多數小米企業未能將農產品與品牌歷史、地域文化等相結合。

二、山西省小米產業發展優化路徑
2.1 加大種質研發力度,開發高產優良品種
谷子生長對地域氣候環境和土壤生態條件具有先天的自然選擇性,不同品種的成熟周期、植株高度、谷穗飽滿程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米的產量。為提升小米產出水平,改善品種結構單一以及種子退化帶來的負面效應,需要深化產、學、研協調融合,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選育抗逆性強、產出值高、適應性廣的新品種。農業大學谷子研究所是進行科技研發的主力軍,高校應提供充足的經費和試驗設備,開展新品種特性分析,為高產穩產品種的研發提供支持。各農業企業是面向生產和市場的首要主體,可直接掌握不同品種栽培生長情況,不同區位的農業企業應積極參與種子研發工作,為科研單位提供試驗土地,為種子研發人員開展工作提供物質保障。
2.2 完善技術推廣體系,提升現代化水平
農業技術推廣是對農業生產經營者進行培訓、指導,或者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將先進農業技術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活動。在山西小米種植與收獲過程中,主要面臨如下困境:一是農戶以家庭為單元分散經營,在栽培時無法精確施用肥料,谷子病害防治意識欠缺;二是谷子栽種地塊多為山地丘陵,且零散分布,大型農機應用效果較差,損耗高,收獲季節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工勞動。因此,應建立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增強農戶科學生產能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首先,對農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加強谷物病害防治知識宣傳。其次,依據土地面積與播種量比例,結合土壤質量條件,確定施用肥料量,提高肥料利用效能。最后,探索適應山區丘陵地貌的小型農機裝備,滿足谷子成熟季節收割需求,減少人工投入,提升機械化水平。
2.3 強化政策扶持,提高小米精深加工水平
山西省小米產業當前存在省內各地區小米相關企業規模有限、產業化程度較低、加工體系不完備等現象。小米產業化應以先進的種子繁育技術、機械化和集約化規模生產、成熟的衍生品加工水平、線上線下渠道暢通的營銷體系等作為支撐。在加工園區方面,以產業集群為目標的園區建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資源、物力設施和財力資本,對于省內多數產區而言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效難度較大,需要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傾斜,保持穩定的扶持力度。在增加衍生產品提升加工能力方面,則需要企業不斷拓寬產業鏈條,持續豐富產品結構,不僅以成品包裝米和米醋、米酒作為主要加工品,更要注重發揮小米的營養價值,制成米乳粉等保健功能食品,改善加工工藝,開發小米咖啡飲品等。
2.4 營銷環節注入文化元素,展現地域風貌
產品銷售是產業鏈末端環節,優異的營銷推廣與產品包裝設計有助于提高產品知名度,增強品牌競爭力。在山西小米銷售環節中,應利用地域特色創意要素來激活產業新動能,挖掘產品背后的歷史內涵與文化元素。例如,作為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興縣小米位于“中國雜糧之鄉”,興縣同時也是紅色革命老區,在宣傳推介和包裝設計中可以嵌入紅色元素,并突出區位優勢;沁州黃小米曾作為皇家貢米,品牌擁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在營銷中應注重展現人文特色。此外,在開發產品系列時要關注不同群體的實際需要,對包裝材料、產品重量、主題元素進行合理劃分,以滿足各年齡段消費者的不同用途要求。
三、結束語
在產業融合新階段,挖掘鄉土資源,以特色產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求各地依據資源稟賦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鄉土產業。作為全國性雜糧優勢區域,山西省當前已初步形成完整的小米產銷體系,小米生產規模和產業綜合競爭能力超越全國平均水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成效明顯。盡管在種植、加工、營銷方面存在一些發展弱項,但通過加大種質研發力度、完善技術推廣體系、提高小米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改善營銷手段(以文化賦能品牌)等措施可實現產業發展效能提升。(作者:許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