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混合與業態創新、空間優化與整合、交通組織與優化、景觀營造與生態修復等,均是城市更新中產業園區的主要設計路徑,也是創意驅動和空間重塑的基本方法。
一、創意驅動與空間重塑視域下的產業園區創新設計路徑實踐分析
1.1 功能混合與業態創新
在當前的創意驅動與空間重塑視域下,若要對產業園區做出合理的創新設計,以適應其所在城市更新需求,園區內的功能混合與業態創新可作為一個首要創新路徑。具體設計時,設計者需根據產業園區實際情況,通過合理的功能混合與業態創新方法,打造一個全天充滿活力的產業園區,以滿足其內部企業和工作人員的多樣化需求。
首先是功能混合。具體設計時,設計者不僅要注重多元化功能的合理引入,以打破傳統產業園區范圍內的單一化功能格局;同時也應注重夜間休閑娛樂功能的合理設計,從而為整個園區注入更多活力,使其成為一個24h 充滿活力的產業園區。為達到這一目標,此次項目中,設計者先為局部區域設計了辦公、研發、展示等功能集成于一體的綜合型寫字樓,如G60科創走廊、茸源文化園等,從而為企業內部各個工作環節的協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可進一步簡化其工作中的周轉流程,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時,設計者還在寫字樓周邊設計了配套的商業設施,包括餐廳、咖啡廳、便利店等,以滿足員工工作之余的飲食和購物等需求。在此過程中,設計者也為該園區規劃了健身房、電影院和酒吧等夜間營業場所,如泗涇夜市、黃河路夜景、影音樂園以及七悠球24h 自助臺球、棋牌等,這樣既豐富了園區工作人員的業余生活,滿足其運動健身、休閑娛樂等需求,也為整個園區注入了夜間活力,使其更具現代化都市特色。圖1 為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G60科創走廊實拍圖。

圖1 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G60科創走廊實拍圖
其次是業態創新。具體設計時,設計者需要將新興業態培育作為主要方法,結合園區實際情況及其創新發展需求等,引入一些現代化新興業態,以促進其和傳統制造企業之間的融合發展[3]。為達到這一目標,此次項目中,設計者將文化創意、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等多種現代化新興產業引入,開發出很多具備創新性特色的數字化產品與服務,包括數字藝術產品、虛擬現實游戲等,在豐富園區整體業態的基礎上,也為其帶來了全新的經濟增長點。并通過將智能化生產設備與管理體系引入傳統制造業的方式,使智能制造與園區傳統制造業之間實現了有機融合,從而進一步提高傳統制造業工作效率,降低其生產成本,使其具備更高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1.2 空間優化與整合
對于現代城市更新中的產業園區設計而言,在創意驅動與空間重塑模式下,合理的空間優化與整合也是一個關鍵創新途徑。其基本目標是通過調整空間布局、改造既有建筑等手段,對產業園區范圍內的整體空間結構進行合理優化,以提高其空間利用率和空間協調性,打造一個宜業宜居的產業園區空間環境。
首先是空間布局調整。在此過程中,設計者需根據產業園區范圍內既有的空間功能分區情況,以合理的優化措施打破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界限,達到良好的功能融合效果。基于此,本次項目中,設計者對生產廠房、辦公樓以及公寓樓等進行了集中布局,使其共同組成一個個功能復合型區域,并通過公共交通線路、自行車道以及步行通道等,在不同功能區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交通連接,以確保其便捷通達效果,顯著縮短了員工的通勤時間。同時,設計者也通過土地整理與功能替換的方式來提升產業園區內的土地利用率,將一些傳統的廢棄廠房拆除,以現代化建筑設計與高效空間布局法,重新設計廠房,以加層擴建的方式進一步增加了廠房內的生產空間和辦公空間,使其土地利用率得以顯著提升。
其次是既有建筑改造。在此過程中,設計者需將既有建筑作為基礎,以合理的措施對其品質和功能進行改造。如采用現代化簡約設計風格對其外觀設計進行改造,使其更加美觀大方;采用保溫材料、節能燈具等對其實施節能改造,以提升園區建筑應用中的節能效果;或按企業實際需求合理調整建筑內部空間布局,設計開放式辦公空間以及共享式公共空間等,在提升既有建筑內部空間利用率的同時,為員工創造更加便捷、舒適的工作環境。比如在此次項目中,設計者便重新劃分了部分老舊辦公樓內部的空間布局,將非必要的隔墻拆除,為員工打造更便于溝通協作的開放式辦公區域;并在傳統辦公樓內規劃了共享會議室以及休息區域等公共空間。
1.3 交通組織與優化
對于現代城市更新過程中的產業園區設計而言,良好的交通設計是滿足園區交通需求、促進園區產業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在基于創意驅動與空間重塑模式的產業園區設計過程中,設計者也應將交通組織與優化作為一個重點創新路徑,以滿足產業園區的創新設計需求,為其所在城市更新提供動力。此項創新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交通系統的合理完善,解決產業園區內的交通擁堵問題,提高其交通運行效率,以保障產業園區內部人員與物資流動的順暢性[5]。為達到這一目標,此次項目中,設計者主要采取以下幾項策略進行交通組織和優化設計。
(1)道路網絡規劃。在此過程中,設計者根據園區范圍內的交通網絡不完善、道路狹窄等問題,以全面優化和升級的方式對其進行規劃。通過車道數量增加的方式對部分主干道進行了拓寬處理,使其從原來的雙向四車道拓展為雙向六車道,以提高其車輛通行能力,緩解交通擁堵情況。同時通過立體交叉的方式對重要交叉路口進行優化設計,如在交叉路口新建立交橋,使不同方向的車輛通行互不干擾,從而實現了園區內交通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2)交通網絡完善。在此過程中,設計者對該產業園區和城市主干道連接的通道進行了新建和改造處理,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園區內部交通支路與微循環道路優化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園區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道路連通性,緩解交通堵塞。同時,設計者也在一些商業區域或小區周邊增設了交通支路和微循環道路等,使交通網絡密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如此便可為園區內的車輛通行創造有利條件,使其通行道路選擇更加靈活,以降低主干道交通壓力。
(3)公共交通系統優化。在此過程中,設計者根據該產業園區內的人員實際交通出行需求,對部分公交路線走向進行了合理調整,使其能夠從更多的企業與居民小區經過,并在沿線設置了更多公交站點,從而實現了整體園區范圍內公交車路網的合理優化,為工作人員的日常通勤提供足夠便利。同時,設計者也在園區范圍內規劃了全新的共享電動車和共享單車等綠色交通方式,通過多個共享單車停放點設置的方式,為廠區員工的短距離出行提供便利,并進一步提升區域范圍內公共交通的綠色化發展效果。
(4)停車設施規劃。在此過程中,設計者根據園區范圍內既有的停車位不足問題,在其中增設了更多停車場所,包括停車場、停車樓等,以解決廠區范圍內停車難的問題。同時,設計者還將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引入各個停車區域,由該系統為車主提前做好停車位置規劃,以縮短其尋找停車位的時間。
1.4 景觀營造與生態修復
在當前的城市更新過程中,景觀營造與生態修復均是城市產業園區的主要設計內容,因此設計者也應將其作為創意驅動與空間重塑模式下的重要創新設計路徑。其基本創新設計目標是在園區范圍內打造生態型景觀,為區域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創造有利條件,以實現整體產業園區環境品質及其生態價值的全面提升。基于該目標,此次項目中,設計者主要通過以下幾項策略對該園區實施景觀營造與生態修復。
(1)景觀營造。其基本設計方法是充分挖掘園區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等特色,將其融入園區景觀設計中,從而賦予園區景觀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具體設計時,設計者將松江的水鄉文化作為主題,引入荷花池、小橋流水和亭臺樓閣等水鄉景觀元素,打造了一個極具松江水鄉特色的景觀帶。同時將大量具有江南特色的桂花、桃花、垂柳等植物種植在景觀帶周邊,使園區內的自然景觀更具靈動的江南水鄉特色。如此不僅有效傳承了當地的特色歷史與地域文化,使外來人員深入感受其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蘊,也進一步提升了當地員工的歸屬感。圖2 為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華亭湖景觀俯視圖。

圖2 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華亭湖景觀俯視圖
(2)綠化覆蓋率提升。為進一步增加園區范圍內的綠地面積,此次項目中,設計者對其綠地布局做出了合理優化,在園區內設計了多個廣場、公園和綠地,從而使整個園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綠地系統。同時,設計者也在園區道路兩旁以及建筑物周邊等區域引入大量綠化植物,從而設計了一道道綠色的廊道和屏障,使園區內的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改善。
(3)生態修復。具體設計時,設計者通過生態護岸與水體凈化工程設計的方式,對園區內的河流、湖泊進行防護;通過生態浮島設置和水生植物引入等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園區范圍內的水體自凈化能力;并通過菖蒲、蘆葦種植法,在湖泊周邊建立濕地保護區,以供鳥類棲息和繁衍。同時,設計者也采用植被補種和修復等方式,對園區內的植被實施保護與修復,以實現園區土壤的合理保護,防止水土流失。
二、創意驅動與空間重塑視域下的產業園區創新設計效果
通過上述路徑完成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設計與改造后,整個園區獲得了非常好的設計與改造效果,空間效率、創新生態以及社會效應等均實現了顯著提升。
首先是空間效率提升效果。經此次創新設計與改造后,該產業園區內的平均容積率提升了30%,有40% 以上的低效用地得到了合理開發,園區內的工業用地費用由2018年的80萬元/ 畝增長至150萬元/ 畝,整體工業用地收益得到了顯著提升。
其次是創新生態優化效果。自此次創新設計與改造后,該產業園區內已引入超過300 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研發人員在總員工數量中的占比已達到45%,工業設計、生物醫藥以及集成電路成為該園區的三個新興產業集群,從而使該園區在2024 年創造了2000 億元以上的總產值。
最后是社會效應提升效果。此次創新設計改造后,該園區范圍內的公共空間面積較原來增加50 萬m2,職住平衡率由原來的30% 提升到60%,園區內居民滿意度超過85%,并被評為上海市“產城融合示范區”。本次產業園區創新設計方案在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優化效果明顯,從而進一步證實了創意驅動與空間重塑模式在產業園區創新設計中的適應性。將此種模式合理應用到產業園區設計中,可使其整體設計方案與改造效果得到進一步創新,以適應現代城市更新需求,促進園區所在城市的人性化、科技化與生態化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城市更新與發展中,產業園區的創新設計及其改造已成為一項關鍵內容。基于此,設計者需結合產業園區實際情況以及城市更新發展目標等,在創意驅動與空間重塑模式支持下,探尋合理的創新設計路徑。合理混合園區內的各項功能區域,引入新興產業實施業態創新;對園區空間進行優化整合;加強園區交通組織與交通環境、設施優化;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環境,做好園區生態修復工作。這樣才能對整個產業園區做到合理的創新設計,使其更符合所在城市的實際更新及其發展需求,以實現城市、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作者:彭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