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黔西南州康養產業發展情況為研究對象,從發展康養產業的“六度”要素出發,結合文獻、數據、資料分析黔西南州康養產業發展優勢與現狀,從旅游業“六要素”角度出發,分析黔西南州康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黔西南州康旅產業發展現狀
(一)基于“六度理論”的黔西南州康養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1.海拔高度。根據生理衛生實驗,最適合人類生存的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間,生活在這個海拔區間,有利于加快人體新陳代謝,促進大腦健康和機體長壽,改善睡眠、肺功能、造血功能等多項生理指標。而黔西南州占地面積約16804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為1200米,正處于這個區間范圍,其海拔高度適宜養生,相較于成都、重慶、昆明、曲靖、昭通,乃至六盤水等城市而言有一定的優勢。

表1 黔西南州康養旅游活動與產品情況
2.溫度。據人體學實驗,人體最適宜的溫度是18~24℃,黔西南州位于全球公認的北緯25度黃金氣候生態帶,年平均氣溫在13.8~19.4℃,夏季平均氣溫在18~24℃之間,黔西南州2022年全年日照時數為1700小時,同周圍主要城市相比處于中上位置。黔西南州有8個縣市,分別是興義市、興仁市、安龍縣、貞豐縣、普安縣、晴隆縣、冊亨縣、望謨縣,就貴州省2023年全年日照時數(h)來看,黔西南州總體日照時數居全省首位,其中興仁市部分地區、貞豐縣、安龍縣、冊亨縣、望謨縣2023年全年日照時數均超2000h。黔西南州無霜期年平均317天,冬暖夏涼,雨量充沛,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居周圍主要城市的中上位,適宜避暑康養,其氣候條件為康養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3.濕度。據科學實驗,人體最適宜的健康濕度在45%~65%RH之間,適宜的濕度可抑制病毒、病菌的滋生和傳播,還可提高人體機體的免疫力。黔西南州平均年降水量1324.0mm,年平均相對濕度79.6%,就全州而言,在2023年,2~5月略低,在72%~78%之間,其余月份均高于80%,10月最高為83.4%。其中,各市縣最低相對濕度出現在4月,興義最低為70.3%。總體而言,濕度高于人體最適宜的健康濕度范圍,但也有利于人類居住和大多數植物以及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4.潔靜度。按照國際標準,森林覆蓋率超過40%才適合發展康養產業[4],黔西南州森林面積15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1.17%,遠遠超過了國際標準。森林蓄積量達4800萬立方米,全年空氣指數優良天數100%,空氣潔凈度高,工業污染源少、噪聲小,為康養產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此外,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顯示,黔西南州PM2.5年均濃度遠低于國家二級標準,為康養人群提供了清新、健康的呼吸環境,有利于黔西南州康養產業發展。
5.優產度。黔西南州已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98萬畝、農產品認證67個,累計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29個,有效期內綠色食品認證48個,有效期內中綠華夏有機產品8個,5個農產品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此外,黔西南州的中藥材種植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是貴州省中草藥藥源寶庫之一和“傳統道地藥材”主產區之一。有石斛、薏仁、杜仲、三七、靈芝、金銀花等中藥材近2000種,其中植物藥材190種、多科1800多種;有銀杏、鵝掌楸等20余種珍稀樹種;還富有薏苡、山銀花、黃精、艾納香、土砂仁、無患子等多種道地藥材,如興仁市作為道地藥材“薏苡仁”的主產區,種植歷史已近2000年,是全世界薏苡仁物種起源中心之一。同時,黔西南州還積極發展中藥材深加工產業,通過提取有效成分、制作中成藥等方式,提升產品附加值,為康養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產品支持。
6.和諧度。黔西南州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地處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古屬夜郎國地域,1982年5月1日建州,境內分布有布依族、苗族、回族、漢族等35個民族,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文化底蘊深厚,曾涌現出張之洞、王伯群、王文華、何應欽、劉顯世等大批人物,在清代乾隆年間創辦了著名的筆山書院。形成了以“守正篤行,久久為功”為精神特質的“加油文化”,即恪守正道,堅定目標,做事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方能成就一番功業,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黔西南人民。除此之外,黔西南州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族節日主要有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節”“毛杉樹歌節”;苗族“二月二”走親節、“八月八”風情節、“采花節”(又叫“跳花坡”);彝族“火把節”等。民族歌舞,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譽為“東方踢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銅鼓十二則、查白歌節、土法造紙、布依戲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多元文化的交融,不僅賦予了黔西南州獨特的文化魅力,還促進了當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同時,黔西南州政府也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和文化傳承工作,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了地區的文化軟實力與和諧度,為康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基于旅游“六要素”的黔西南州康旅產業現狀分析
1.康養旅游需求與供給分析。從“吃、住、行、游、購、娛”六維度分析黔西南州康養旅游需求與供給情況,在以上六個維度,黔西南州均有一定的基礎與成效,有一定的需求與供給能力。在“吃”上有獨具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但缺乏品牌建設;在“住”上能夠滿足旅游需求的住宿條件,但缺乏高標準酒店、民宿等;在“行”上雖然涵蓋了水陸空,但“行”的“易達性”不足;在“游”上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缺乏品牌建設,未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旅游接待服務能力也有待提高;在“購”上同樣缺乏品牌建設,沒有開發出黔西南州獨具地域文化的特色商品;在“娛”上近年來開發了一系列的休閑、運動、娛樂項目,但還在發展起步階段。
2.康養旅游活動與產品分析。康養旅游以健康為主題,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等手段,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從“商、學、養、閑、情、奇”六個維度分析黔西南州康養旅游活動與產品情況,在“商、閑、情”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缺乏知名品牌產品項目的打造;在“學、養”方面建立了相關組織機構,也開展了系列工作,但缺乏多樣化、多渠道、多對象的“學、養”旅游活動與產品;在“奇”方面依靠優渥的自然資源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品牌,但景點宣傳與服務接待能力有待提高。
二、黔西南州康旅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康旅產業發展優勢資源“利用率”不足從“六度理論”角度出發,這六個維度中黔西南州康養產業發展的主要優勢集中在海拔高度、潔靜度、和諧度,夏季平均溫度有明顯優勢,中藥材種植與栽培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在濕度方面的優勢相對較弱。但在黔西南州康養產業整體產業規劃布局中,海拔高度、潔靜度、和諧度等資源利用相對不足,圍繞以上三個維度優勢開展的康養產業發展研究較少,內容不深,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例如,在海拔高度方面所帶來的康養產業發展優勢并未成為黔西南州的代名詞之一。潔凈度方面,雖然空氣清新,環境清凈宜人,但缺乏有效的宣傳和品牌打造,使得其在康養產業中的優勢未能得到充分展現。和諧度方面,雖然有較為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但對民族文化、加油文化的開發與利用明顯不足。此外,夏季平均溫度雖然適宜,但對溫度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研究不夠深入,未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夏季康養產品,缺乏與之相匹配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使得這一優勢未能轉化為實際的康養旅游吸引力。中藥材種植與栽培方面的優勢也未能形成產業鏈條,缺乏與康養產業的深度融合。
(二)康旅產業發展“統籌力”不足
2022年,黔西南州委、州政府確立了“123456”發展思路,并提出了“康養勝地人文興義”的城市定位,積極探尋“健康+”模式,將醫療保健、戶外運動、文化旅游、休閑度假以及食品藥品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以推動健康產業與大數據、大生態、大旅游的創新融合。
通過黔西南州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以“康養”為關鍵詞檢索已發布的公開政策文件,發現盡管近年來黔西南州已頒布了一系列涉及康養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但康養產業發展的相關內容多為其他政策的子項,缺乏全面且具體的政策文件來專門指導康養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同時,從“康養勝地人文興義”的城市定位中不難看出,“康養”是核心關鍵詞之一,這要求黔西南州的康養產業不僅要擁有“名”,即“品牌效應”,還要具備“實”,即“康養產業集群”。然而,從現有政策來看,州委、州政府在統籌康養產業發展方面的力度尚顯不足,政策制度亦有待完善。
(三)康旅產業發展“覆蓋度”不足
1.“全季節”覆蓋度不足。在夏季全國許多地方比較炎熱的時候,黔西南州夏季平均氣溫只有18~24℃,這也是人體最適宜溫度,溫度的適宜、遠離城市的自然風光、閑適的宜居環境,在夏季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避暑游玩。由于黔西南州冬季溫度在全國范圍內不占明顯優勢且濕度較高等原因,黔西南州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1—2月、5—10月。在5—10月期間,開發了水上游玩、健康跑、馬拉松等戶外運動休閑類以及麥田季、秋收季等自然觀光類康旅融合產品,1—2月期間,以“中國油菜花開得最早的地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旅游觀光。涉及以上期間的康養旅游產業發展相對較好,但覆蓋全季節的康養產業體系還未充分建成。
2.“全受眾”覆蓋度不足。目前我國康養模式主要有以融合森林景觀、環境、產品及森林養生文化等林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森林康養模式。以良好物候條件為基礎,借助運動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等各種手段促進身心健康的康養旅游模式。以智能為核心,狀態與技術的結合體或需求與供給的結合體,康養狀態決定客觀需求的智慧康養模式。以老齡人健康社會生活為核心,以運動康養為基本手段,運用數字化技術、人力資本、硬件及教育為老齡人服務的運動康養模式。黔西南州以上模式中發展較好的為森林康養、康養旅游模式,運動康養有一定的成效,智慧康養模式發展相對較弱。
“康養”由健康、養生、養老三維度構成,呈“三角關系”,涉及各年齡段人群。在黔西南州各康養模式與產業發展過程中,主要針對的客戶群體是老年群體以及有康養需求的群體,未覆蓋全年齡段人群。除此之外,隨著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概念的提出,現代康養產業除關注“治已病”“養已老”外,還更應關注“治未病”“養未老”。因此,在康養模式發展的過程中,要結合地方資源注重開發覆蓋年齡越廣、形式更多樣的康養服務產品,全方面改善全受眾身心健康,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群體。
3.“全域全鏈”覆蓋度不足。本文所指的“全域全鏈”
主要有兩層核心要義,一層是從黔西南州“康養勝地人文興義”的城市定位出發,要在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康養”“人文”的城市文化氛圍,從“康養”的角度來說,除著力提升全州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外,還必須提升全州人民的健康素養,使“康養”內涵及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康養,人人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但通過課題組前期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黔西南州總體健康素養偏低,覆蓋全域的康養文化并未形成。
另一層是從康養產業鏈前后延伸以及不同區域之間產業融合發展的角度來說,黔西南州康養產業發展主要圍繞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戶外運動、食品藥品和醫療保健五大領域來開展,即“康養+文化旅游”“康養+休閑度假”“康養+戶外運動”“康養+食品藥品”“康養+醫療保健”,但不同“康養+”業態發展重點不突出特色不鮮明,各區縣的相關產業發展重點不突出,各區縣之間產業發展不平衡。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系統性政策、規劃等原因,各“康養+”模式之間缺乏統一的規劃與協調,模式與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未能充分體現。例如在“康養+文化旅游”方面,雖然黔西南州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資源,但旅游產品與其他地方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深度的文化體驗和特色康養項目。在“康養+休閑度假”方面,雖然有部分度假村、民宿、休閑設施,但整體上缺乏高端化、個性化的服務,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在“康養+戶外運動”方面,雖然有適宜開展戶外活動的自然環境,但相關設施和活動組織不夠完善,缺乏專業的指導和安全保障,且相關活動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在“康養+食品藥品”方面,缺乏品牌化、標準化的產品。在“康養+醫療保健”方面,雖然有醫療機構和專業人才,但服務模式單一,缺乏與其他模式相結合的創新服務。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黔西南州康養產業的“全域全鏈”覆蓋度不足,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康養產業集群。
(四)康旅產業發展“人力資源”不足
數據顯示,黔西南州人口有一定規模,且2021—2023年戶籍人口數量逐年遞增,但常住人口數量逐年遞減,60歲以上人口占比逐年遞增。由此可見,一方面,黔西南州有一定的人口、人才流失情況;另一方面,黔西南州在康養、醫藥衛生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在逐漸提高。

表2 黔西南州人口數量情況
從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角度來說,2018—2021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遞增,年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性支出在2018—2020年呈逐年遞增趨勢,在2021年有所下降,且醫療保健消費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略低。由此可見,在有一定人口規模且60歲以上人口占比較高的情況下,康養、醫療衛生保健需求規模有限,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黔西南州居民健康素養偏低,康養需求較小。除此之外,還存在引不進人才、留不住人才、用不好人才、康養服務人才素養總體偏低等問題,具體表現為人力資源引進不足、準入門檻較低、服務技能水平差、跨專業從事康養服務、服務意識較差等,缺乏可持續支撐康養產業建設發展的專業康養服務人才,也是黔西南州康養產業“人力資源”不足的具體表現之一。
(五)康旅產業發展“品牌度”不足
基于旅游產業新舊“六要素”分析發現,黔西南州在“吃、游、購、商、閑、情”等要素方面,缺乏有知名度的康旅融合服務與產品。結合黔西南州“康養+”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戶外運動、食品藥品和醫療保健五大業態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大多業態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國內外知名的康養產品或品牌。例如在五大業態領域中發展較好的“康養+”文化旅游方面,近三年來,2022年旅游總收入、接待旅游人數最少,2023年開始好轉,可能與新冠疫情時代結束和黔西南州加快了對康旅產業的建設發展進程有關,但仍缺乏例如西安、成都、麗江等著名旅游城市的精品旅游項目品牌。且黔西南州存在旅游景點分散、旅游設施不足、城市與景區交通不便、旅游項目不多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康養+”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六)康旅產業發展“交通便利性”不足
基于“六要素”分析,黔西南處于“滇、黔、桂”三省通衢的重要區位,在“行”方面建設有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的交通組織干線,但其交通便利性仍不足,部分城市抵達興義耗時過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康旅產業的建設與發展,主要表現為:各城市通過火車抵達興義用時較長,而盤興高鐵正在建設中,沒有直達興義市的高鐵,若選擇高鐵+汽車客運的方式抵達興義,一方面是用時較長,另一方面是可能會面臨較多換乘情況;黔西南州在自駕旅游方面,在一定時節對省外車牌轎車有一定的路費優惠,但自駕抵達興義耗時長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黔西南州有一定的航空路線,但目的城市、班次相對較少。(作者:王云、李凌燕、原暢)

表3 部分城市抵達興義市交通用時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