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結合工業區的發展呈現“村廠協同—國有拼貼—產城融合”三階段路徑,其演變本質是政策干預與草根經濟博弈的空間映射,產權碎片與產業迭代共同驅動“自下而上生長”與“自上而下重構”的平衡,為高密度城市邊緣區更新提供范式參考。

本文在歷時性的空間演變分析基礎上,聚焦城市邊緣區產業社區的形成邏輯與空間機制,揭示了形態演變與產業更迭之間的深層關聯。在此基礎上,研究從片區層面與街區層面2個維度對產業社區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展開系統總結:片區層面分析有助于梳理政策引導與產業發展共同作用下的區域演進路徑;街區層面分析則能呈現村廠互動與功能融合在微觀空間中的具體表現。通過多尺度發展模式分析,為高密度城市邊緣地區的轉型更新提供經驗參考。
一、片區層面
坂田北片區三的產城融合歷經“村廠協同—國有拼貼—產城融合”3個發展階段。
(1)發展初期,經濟基礎薄弱,位于城市邊緣地區的坂田北抓住產業外移的機遇,通過“三來一補”的合作方式,自發建設大量工廠,積累了原始資本,并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隨著外來人口的聚集催生巨大的居住需求,村民隨即大規模建設自建房屋。“村廠共生”空間模式雖在發展初期充滿活力,但也因肌理密集和交通規劃不足而衍生出社會問題,促使政府在下一階段進行干預。
(2)發展中期,由于城市核心區土地空間緊張,政府轉向城市邊緣用地的開發。通過完善交通路網、征收未開發用地,建設國有工業廠房,引進大型科技企業,使得原村廠外圍區域逐步發展出國有工業和商品化住宅,有效控制了村集體建設野蠻生長的趨勢,促使區域人口多元混合。
(3)發展后期,隨著深圳特區的擴展,坂田北片區成為城市用地,促進政府持續投入。采取整體規劃的方式,從教育、文化、市政到交通等方面系統性完善城市配套設施,逐步塑造出統一的城市界面和公共空間系統。與此同時,工業區向新興產業轉型,制造業比重減少,推動片區向產城融合的方向進一步發展。
片區三的產城融合發展體現出產業發展與政策引導的協同作用。一方面,產業外移帶動自發建設廠房和村宅綜合體形成產業基礎。發展初期以低成本、快速的方式高效構建了制造業基礎,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與居住空間,對后續產業集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快速完成了原始基本積累。另一方面,政府介入的整體統籌推動持續發展。村廠綜合體前期的野蠻生長路徑,導致片區內長期處于獨立封閉,路網不暢的狀態,限制了片區的進一步發展;政府通過土地開發、交通完善和產業引導等方式,促使片區更好地融入城市框架,實現產城融合,從而推動區域的持續發展。
二、街區層面
坂田北片區的功能演變體現了產業與功能的有機融合,通過適應產業的空間布局與經濟模式的創新,推動了區域的發展。
(1)村屬工業與居住配套的高度混合促進產業集聚。產業活動主要集中在村屬工業區和居住配套集中區域。村屬工業憑借產權分散和租金低廉的優勢,吸引了大量小微企業,推動了上下游產業集群的形成。同時,完善的居住配套為產業工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吸引了大量務工人員,為新興產業的初期發展提供了支持。
(2)街區空間骨架的形成。片區的工業組團主要位于片區邊緣,居住組團則集中在中心區域,兩者通過魚骨狀商業街連接,形成了連續的空間骨架(圖11)。這一布局不僅實現了生產與生活功能的空間分隔,還通過商業街有效促進了產業與居住功能的融合。
(3)產業集群的自發形成。隨著廠房建設密度的增加(工業廠房容積率中位數約為2.1,產業街區用地面積中位數約為20 hm2),產業逐漸形成集群效應。適當的容積率與高密度布局使得產業間的協同效應顯現,推動了產業鏈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的增長。
(4)村廠綜合體模式借鑒。在空間形態上,片區三的城中村與工廠融合模式基于街區化的肌理,支撐了廠房的轉型,保持了片區的產業人氣,使得融合變得可能;在經濟上,村提供了生活配套,廠提供了經濟支撐和工作崗位,廠村融合,相互作用,增強了街區的活力。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深圳坂田北片區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產業引領下的城鄉結合工業區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推廣對于城鎮化地區的起步和轉型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尤其是在如何處理高密度自發建設區域的空間優化、工業基礎較好的郊區工業區的產業轉型等問題上。坂田北片區的經驗主要基于特定的區域與時空背景,是否能夠直接復制到其他地區,還需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政策環境和發展需求進行進一步研究。盡管如此,坂田北片區的成功經驗為推動產城融合和城鄉融合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值得在其他類似區域的城鎮化進程中學習和借鑒。(作者:楊鎮源、孫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