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副中心規劃取得階段性成果。作為推動北京世界城市進程的重要力量,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在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之下,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和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未來之城”長啥樣?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范圍為原通州新城規劃建設區,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
從地下管廊、通風廊道——“雙廊”的規劃建設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施的大致方面:既要集約用地,又要生態環保。
最近,在北京市通州區政通北路上,市政府辦公樓東側,有一個寫著“管廊參觀示范段”的入口,這是管廊建成后唯一一個對外開放的示范段。據了解,一期管廊工程將為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啟動區1.4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各委辦局辦公樓提供電力、通信、燃氣、給水等市政綜合管線接入服務。
綜合管廊工程涉及政通西路、政通北街、政通東路、宋梁路、勤政西街、勤政西路、勤政東街、勤政東路、規劃一路共9條規劃道路,管廊干線總長度約11.3公里。
“目前,一期工程主體結構已經全部完工,正處在設備安裝階段,預計這部分7月份完工,管線入廊基本已經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通州分公司市政基礎設施部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北京市的城市熱島范圍逐漸擴大。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筑物、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的一種現象。如何緩解北京來勢洶洶的城市熱島現象,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不容忽視的問題。緩解城市熱島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合理構建通風廊道體系,為城市送來“穿堂風”。專家表示,通風廊道不僅可以促進空氣流通、內外交換,同時還可承載其他生態功能。
作為城市副中心,通州地區將作為一個單獨的區域規劃通風廊道,現初步開展了兩級多條通風廊道系統的規劃和氣候評估。據了解,規劃的區域包括通州、亦莊以及周邊鄰近地區。
在交通系統方面,副中心未來有望形成4個樞紐、多條線路縱橫交錯的軌道交通體系。未來通州軌道體系將形成副中心主樞紐及10余個二級樞紐。4個樞紐分別是副中心主樞紐、老城區輔樞紐、環球影城樞紐和行政中心樞紐。未來軌道交通全部在地下跑,地面除景觀綠化、公交行人外,還將建設商業辦公樓。形成門戶級交通樞紐與副中心城市功能的高效耦合。
潞苑北大街、姚家園路、京通快速、廣渠路、京哈高速、外環路、六環路、宋梁路、新華南北路、觀音堂路……未來數不清的道路縱橫交織,將極大提高副中心出行的便利程度。為了減少過境穿越,副中心道路盡量選擇入地、高架等形式。六環路核心段將入地改造,原先415米的道路紅線縮短為58米,釋放六環路周邊2.8平方公里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