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覆蓋傳統一二三產業,是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支撐。預計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5%。”在近日召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費志榮表示,未來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創新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的主動力。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快速增長。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長10.5%,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4.5個百分點。今年1~5月,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5.3%,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7.8%提高到8.1%。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10萬億元級規模的新支柱。
據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構成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礦物原料包括金剛石、鈦、鎢、鈷、鈮、鉭、鈹、鋯等稀有、稀散金屬及石墨等。
記者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目前,我國對三稀資源進行的“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調查——“我國三稀資源戰略調查”已經取得了系列成果,基本查明了我國重點省份三稀礦產的資源家底與開發利用狀況,在稀土成礦理論、礦山環境監測和稀土儲量動態計算等方面有了新的認識,取得了找礦突破,提出了我國在三稀資源領域的應對措施,服務了礦政管理,為我國制定三稀資源勘查開發戰略和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資源條件,對今后我國三稀資源調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費志榮指出,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存在痛點:制度供給有待優化,創新能力有待提升,要素支撐有待加強,產業布局有待均衡。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副司長余健指出,下一步要前瞻布局科學前沿和顛覆性技術,依靠科技創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領域構筑先發優勢,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