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大健康產業一直是政策和金融行業的熱門話題。2016年10月25日,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上提出了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中提出,我國主要健康指標要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有消息稱,“十三五”期間圍繞大健康、大衛生和大醫學的醫療健康產業有望突破10萬億元市場規模,未來大健康產業將成為投資新熱門。
大健康或成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大健康產業的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其定位也并不是很明晰。零點有數公共事務系統大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姜健健告訴《經濟》記者,健康產業主要包括3類,分別是健康服務業、健康制造業和健康關聯產業。“健康服務業包括以醫療服務機構為主體的醫療服務業和以健康檢測評估、咨詢服務、調理康復等為主體的健康管理服務和健康保險;健康制造業包括以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醫療耗材產銷為主體的醫藥生產企業和以保健食品、健康產品產銷為主體的保健品生產企業;健康關聯產業包括旅游業、住宿業、餐飲業、草藥種植業和養殖業等。”
大健康產業涵蓋面十分廣闊,一般而言,大健康產業可以理解為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產品生產、服務提供及信息傳播等活動的總和。
“從產業內涵分析,大健康產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生產,如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健身器械的生產等;二是健康服務,如健身娛樂休閑,康復療養,健康咨詢等。”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劉小亞對《經濟》記者表示,大健康產業關注對人生各階段對的全面生命呵護,既包括生理,也包括心理健康,還包括社會、環境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健康。
體驗服務提供商美年大健康預計,隨著國家對健康產業和預防醫學的重視和人們對民生福祉的追求,以及健康觀念的深入人心,大健康產業一定是一個萬億元級規模的市場,并且將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新的經濟驅動引擎。
目前,我國健康產業在GDP總量中僅占4%-5%,而美國的這一指標超過15%。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的GDP總量在15萬億美元到17萬億美元之間,如果屆時健康產業占比能達到8%-10%的話,健康產業值應該在8億元到12億元之間。
姜健健表示,按照2013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提高到8萬億元,2030年達到16萬億元,還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六大健康領域將成投資熱點
目前,全國多地都在積極推進大健康領域的發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也紛紛介入健康服務產業。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密切關注大健康行業發展及投融資趨勢。恒豐銀行文化健康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充分挖掘信貸、支付結算、現金管理等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優勢的基礎上,恒豐銀行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在信用平臺、風險管理、“融資+融智”、財富管理等專業領域的天然優勢,大力發展主題基金、結構融資、投資銀行、資產證券化、Pre-IPO、收購兼并、私人銀行、財務顧問等“投行+商行”式綜合金融服務。同時,針對大健康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按照其技術、市場及商業成熟度,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與產業資本、地方政府、專家智庫攜手,聯合各類股權和債權基金、保險、信托、資產管理、融資租賃等同業金融機構,共同打造大健康領域的新型產融生態圈。
姜健健舉例說,銀行可以聯合風險偏好型VC/PE類投資機構,共同參與醫藥研發制造領域,發展生物醫藥領域中的體外診斷試劑和醫療器械領域中的高凈值耗材等。當然,也包括互聯網醫療、移動醫療、康復、養老等領域的投融資活動。
對于投資機構和投資者來說,健康產業環環相扣,很多環節都可做布局:
一是養老產業。在姜健健看來,養老地產、養老金融保險等領域和醫養結合、長期照護等環節,都是企業可以重點關注的。“但目前國內的養老產業還沒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
二是專科連鎖醫院。姜健健表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公立醫院仍將是醫療機構的主體,但民營醫院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社會資本投資醫院要走與公立醫院差異化競爭的路線,服務型投資是最有前景的,比如高端婦產醫院、大型整形美容醫院、糖尿病健康管理醫院,也包括我國目前最缺的兒童醫院等。
三是醫療器械智能制造。國內的醫療器械產品普遍處于低端,同質化嚴重因而利潤低下,高端醫療器械產品主要依靠進口,尚未形成規模效益。從這一點看,醫療器械的附加值有迅速增長的可能。
四是移動智能醫療。企業可以重點關注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服務的醫療服務客戶端,主要是用于各種慢性病監測的可穿戴健康產品和定向細分人群的專項健康服務。
五是醫藥電商。美國醫藥電商銷售額占醫藥銷售總額的30%左右,處方藥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50%左右。國內醫藥電商在醫藥銷售總額中占比不足1%,而且國內藥品網上銷售主要為OTC。盡管處方藥網售的政策還不明朗,甚至有倒退,但放開是大勢所趨。
六是醫療旅游。醫療旅游現在已經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一個新產業,符合健康產業與關聯產業跨產業融合的要求,而且對周邊產業的帶動力強。
大健康產業可投資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泛。美年大健康認為,無論從疾病的前期預防、檢查到疾病的慢病管理、轉診導診,以及健康保險、院前預防、院后康復、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成為投資機構和投資者的關注點。
“伴隨著《綱要》的出臺,健身休閑、醫藥技術創新、醫療信息化等細分領域將成為未來大健康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劉小亞如是說。
注意避免資本熱度過高
目前大健康產業的相關政策在逐步落實,但整體環境還不明朗,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在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轉向大健康領域的情況下,企業或投資者應該注意未來大健康產業的哪些風險和變化呢?
就醫療行業而言,和其他的產業不一樣,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其政策趨向性特別強。易觀醫療高級分析師張怡丹表示,首先要關注政策變化,緊跟政策的風口。“另外,除政策變化的因素之外,醫療行業還是一個特別慢的行業,它前期的投資非常高,周期長,回收慢,用戶也是很難培養的。”
除此之外,大健康產業本身是一個生態形式,企業在進行產業整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各個單元的信息流通效率,強化醫療健康知識的主導地位。在傳統巨頭紛紛切入大健康產業的背景下,行業競爭趨向白熱化,劉小亞提示投資者慎重選擇投資標的,避免經營風險、行業政策風險以及藥品安全風險。
健康產業本身就有高投入、高風險和回收期長的特征。任何企業進入健康產業都要做好應對高風險的準備。
姜健健告訴記者,大健康產業技術門檻較高,尤其在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方面;專業人才稀缺,特別是在醫療服務領域;技術更新快速,特別是健康評估監測技術等;政策管制嚴格,比如在醫藥電商領域,對處方藥網售的管制目前還沒放開;盈利模式不明,目前在很多健康產業,比如養老地產、醫養結合、可穿戴設備等領域都沒有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
此外,恒豐銀行文化健康金融部相關負責人提請企業注意四點風險,即:縮短了投資決策模型迭代周期的政策法規風險、設置了較高資金門檻的技術研發風險、對企業戰略管理、商業模式、核心團隊等提出更高要求的市場競爭風險和深刻影響著產業生命周期進化過程的傳統醫療健康觀念等社會人文風險。
企業或投資者應該正確理解資本與大健康產業的關系。美年大健康集團董事長俞熔對大量資本涌入大健康產業表示喜憂參半。喜的是大量資本追逐健康產業,各個產業、板塊包括各級政府都發起林林總總的投資平臺、產業基金,幾乎都把大健康產業作為主要的投資方向之一。一些熱門標的,一些比較成熟的企業被資本競相追逐,估值非常高,這些都說明大家對健康產業發展的看好,表明產業價值度高。
憂的是,這個行業不像互聯網或其他行業,醫療衛生和健康行業有其特殊性,每家醫療機構或醫院服務平臺的成長都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沉淀,大量資本追逐少量的優質企業,導致行業階段性估值比理性水平高出很多。因此,在資本高熱度的情況下,醫療健康創業者和經營者,更應該保持一份清醒,扎扎實實經營,不要被高估值沖昏了頭腦。
大健康步入高速發展期
為推動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眾多企業積極探索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包括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大健康產業各領域的創新,例如智慧醫療、醫藥電商等。
在劉小亞看來,為加快發展健康產業,推動醫療、養老、旅游、“互聯網+”等深度融合,增加醫養資源的有效供給,這才是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姜健健則對記者表示,大健康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一是產業融合,二是病前病后市場壯大,三是新技術不斷發展。
健康產業的迅猛發展與我國人民生活的改善、綜合國力的提升密切相關,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幸福產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對健康產業的大規模、持續性產業投資行為,將成為常態化、普遍化現象。”恒豐銀行文化健康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消化高昂的研發成本和日益激烈的造成的規模成本,醫藥醫療產業升級持續提速,行業并購整合趨勢日益顯著,生物醫藥將成為新藥研發的主流。
一時期,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醫藥電子商務企業數量激增,且資本市場融資活躍,僅2016上半年融資總金額就接近140億元,隨著互聯網行業大型集團企業的積極介入,以及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大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勢頭將繼續走強。、
因此,大健康產業未來一定是投資的風口。“我國大健康產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從行業生命周期理論來看,不久后將會步入快速發展期,行業需求也將會迅速增長。”劉小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