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十二五”,為促進青海裝備制造業再次崛起,青海加大了頂層設計的力度,《青海省裝備制造工業園總體規劃》、《青海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意見》和《青海省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為打造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提供了支撐。
加大投資力度,保持較大投資強度,推動技術創新,大力發展非標加工,加強項目儲備和謀劃……為青海的裝備制造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奠定了基礎。
據省統計局發布的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為68.9%,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25.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7%,比重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
8月初,《中國制造2025青海行動方案》出臺,其中,優化制造業空間布局,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到2020年,我省制造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度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兩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企業和產業集群等,作為青海制造的目標任務清晰反映其中,這也意味著“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將成為青海未來10年的重中之重。
機遇存在,挑戰也同樣不可忽視。在采訪中,多家位于裝備制造行業尖端企業的負責人,對與青海制造目前存在的創新資金捉襟見肘、高端人才難以引進、產品研發急功近利、產業技術工人短缺等等制約制造業再上臺階的種種現象、問題表示出深深的擔憂。他們認為,這些瓶頸問題如果不在今后發展中加以重視,配套相關政策加以改進,青海制造發展后勁將大打折扣。
智造與工匠
過去數十年,中國制造業一路高歌猛進,制造業增加值在21世紀初趕上德國,2006年超過日本,2010年追上了美國,現在已經穩居世界第一。中國不論是制造業的產量、進出口,還是從業人數都在全球領跑,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其中,汽車發電設備、數控機床、大型拖拉機、工程機械等等,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與國家同步,青海的數控機床制造、鍛造行業的大壓機、石油鉆機、非標設備生產加工等等,也得到市場的認可,為打壓壟斷制造技術、產品的高價立下不少功勞。然而,綜觀近幾十年整個制造業發展,中國的制造業質量效益并不高,出口商品主要是以價格優勢贏得競爭。
以2013年為例,中國商品有近80%是以價格優勢來贏得競爭的,而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質量優勢贏得競爭占比高達56%,甚至是65%。
對于這點,青海一機數控機床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茍衛東深有感觸,他說:“對工業來說,生產設備傳統與現代區別的標志是傳統機床和數控機床,這已成為行業共識。現代裝備業正在向極端制造方向發展,一是越來越高大,二是越來越細小,三是越來越復雜,生產工藝高度集成。而以銷售比較,中國數控機床市場每年大概有100多個億的需求,國產的床子能占到80%的銷售,但實際利潤非常低,一臺幾百萬的大型機床通常只有2-3%的利潤;而進口20%產品卻能占到市場60%的利潤份額。”
這其中,既有制造業質量效益不高的因素,更有市場非理性惡性競爭的“霧霾”,還有行業整體發展的工匠精神缺失。
另外,支撐中國制造行業的人才缺失也是一個大問題。
一位企業老總哭笑不得的一番話,讓大家對制造業內缺乏產業技術工人,或者說缺乏“工匠”的現象有了新的認識。他說,我把全西寧市職校學我這個專業的都“包圓”了,一共九個,沒干幾天就剩五六個。
現實情況就是,青海省的職業高中、職業院校每年都能招收與高中生同樣數量的生源,少說每年五六千人。但不少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挑簡單易學的、學習周期短的、就業短平快的……能在生僻的行業、學科靜下心來學習的不多,于是就有了前面的尷尬。
曾經看到一個記錄德國制造業的宣傳片,企業中子承父業,甚至父子都在一家企業共事20多年的并不少見。片段的主人公在一家從事消防車制造的世界 500強企業中工作了35年,他熟悉生產組裝的每一個環節,除去利用大型設備的幫助,他甚至可以獨立組裝好一輛復雜的消防車輛。
看到這里,我們不禁汗顏。當我們還停留在一條生產線上重復勞動都不愿意做好的應付差事時,許多的國外產業技術工人,在像做藝術品一樣對待自己的職業和產品。中國太需要這樣的“工匠”精神了!我想,這大概就是手工生產者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記得齊白石先生有一方印叫“大匠之門”,這是老先生為了不忘自己木工出身的經歷而刻制的。當時白石老人在京城剛剛落腳,以鬻印為生,人家看不起他的木工出身,說他刻的印不行,只不過是個匠人,但白石老人卻引以為自豪。正因為他木工出身的經歷,給他的篆刻和繪畫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才讓他終成一代大師。
美國學者理查德·桑內特(Richard Sennett)也曾在他的《匠人》一書中指出,匠人的生活的確是一種值得過的生活。匠人們通過具體勞作與思維之間的不斷對話,使得體力活動、智力活動、物質與社會得以穩定而平衡地關聯起來,從而在紛繁的物質現實中找到自己的歸宿。
無論是成大師也好,是尋找與物質的對話也好,如果我們能把個人理解的“工匠”精神堅持一點,再堅持一點。我想中國制造一定會前景光明、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