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會同有關方面研究制定《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有關消息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相關人士的關注焦點,其中,根據已經釋放出的相關消息,未來我國將針對純電動汽車投資項目設置相較于以往更為深入的準入標準。市場猜測認為,這意味著未來在純電動汽車制造上,將針對技術門檻設置更加嚴格、清晰的行業標準。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當前,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提高很快,市場規模逐步擴大,但也出現了盲目發展的苗頭,在此背景下,非常有必要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規范和引導市場主體投資行為,加強技術創新和企業合作,防范盲目建設和無序發展。因此,在起草《規定》時,對純電動汽車投資項目的準入標準,比過去的規定有所深化。
孟瑋表示,下一步,將根據有關部門、地方和行業協會的意見對《規定》進行修改,并按照部門規章制定程序的要求,公開征求社會各方面意見,經修改完善和審定后發布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支持企業開展合作,依法依規加強監督管理,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不難預料,隨著《規定》對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內的汽車產業投資形成更加科學有效的制度約束,未來我國通過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而在全球汽車產業上形成彎道超車的局面或將指日可待。畢竟,我國有著占據全球汽車產銷第一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且按照趨勢預測,這一市場的成長空間十分巨大。
一直以來,業內的一致共識是,盡管受到政策和市場的雙重認可,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相較于傳統汽油車而言,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真正崛起仍舊必須突破產業技術不斷進步的關卡。在記者看來,需要認清的是,由于客觀環境壓力倒逼,也因社會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高度熱情所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路徑是適度超前的,即政府公務車、公共交通和民用三方面在共同發力。
當然,之所以能形成三方面齊發力的局面,與政策推動關系密切,但是,真正促進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仍是需要盡快形成產業自主發展的長期動力,其中,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于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言必不可少。畢竟,實現技術進步,提升競爭力,才是應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瓶頸的必然選擇。
記者認為,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問題,有兩點不得不提。一是高昂的維修和養護成本。根據現有的推行大型公交車換用電動車存在的客觀問題不難發現,過高的維修和養護成本已經讓很多大型車運營方望而卻步,這些還要通過技術的進步以及政策手段提升積極性。二是傳統能源的污染仍然存在。值得提醒的是,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火力發電為主,燃煤發電的過程中污染同樣存在。
顯然,在實現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擴張的同時,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地關注待解難題,比如,針對當前政策助推的純電動汽車,其電池穩定性和耐久性,以及續航里程和充電設施的建設等都還有待進一步檢驗,特別是廢舊電池的處理是否會帶來新的環境課題值得關注。
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起步晚,但受政策市推動以及市場培育的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到了必須著手啟動相關后市場建設的重要節點上,想必這也該是《規定》在著手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管理上該有所考量的。畢竟,電池的回收利用是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持續擴大規模與可持續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記者看來,需要提醒的是,雖然當前受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時間較短因素影響,市場上尚未出現針對蓄電池回收利用的亂象,但以傳統內燃機發動機汽車進行比較,足以為當前快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敲個警鐘。在傳統汽車市場上,我國早在2009年就擁有了“世界第一產銷大國”的頭銜,直至今日,傳統汽車市場發展依舊保持較高增速。然而,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圍繞汽車零部件本身衍生出的問題,正是因為相關政策、制度的缺失,任由市場自由發展,催生出機動車地下拆解、廢舊零部件倒賣等不良問題,由此帶來的不當牟利以及無標準的翻新零部件回流市場等都帶來了較大的安全生產隱患。
而不同于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是動力蓄電池,本身對生態環境極易造成破壞,因此,越早明確解決潛在問題,就越有利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既然其已經成為既定的發展方向,就應該盡可能地圍繞新能源汽車自身可能出現的阻礙產業進步的問題提早布局解決,即應該盡早通過政策實施加速形成產業閉環,遵循“生產——銷售——使用——再利用”良性軌道尋求規范、有序發展。
畢竟,政策式推動的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尋求長遠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做到最終在能源和發展二者間尋得平衡,實現于環境無害、于發展有利的格局。但是,確保在早期政策利好退出后,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規模仍舊保持高增長態勢,唯有依靠核心產業競爭力,要知道,產業的發展最終還須回歸市場,這期間,科學有效的制度約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