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定位: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升級
低空經濟作為覆蓋“制造-服務-應用”全鏈條的綜合性產業形態,已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被明確為新質生產力重要代表。伴隨國家發改委低空經濟發展司的成立,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形成協同推進格局,超50個省市已將其納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廣東計劃2026年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北京、湖北劍指千億級體量,江西提出2026年帶動全省經濟增長超2000億元。
券商機構普遍預判,十五五時期將成為低空經濟從“試點示范”向“規模化運營”跨越的關鍵階段。國海證券測算,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元,較2023年實現3倍增長,十五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速超30%;中金公司指出,其產業鏈延伸將帶動多領域投資增長,成為經濟新生動力。中信建投強調,隨著創新聯合體成立與央企入局,2030年有望形成萬億級市場,成為十五五重點方向。東方財富證券更樂觀預測,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5059.5億元躍升至2035年3.5萬億元,十五五期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從0.3%提升至1.2%。
從產業屬性角度指出,低空經濟正從制造主驅動轉向“兩業融合”格局,“低空要素化-要素場景化-場景經濟化”的演進邏輯已形成閉環,新動能特征在十五五期間將全面顯現。
二、政策框架: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的全鏈條支撐
(一)三級政策體系構建發展保障網
國家層面確立“安全與發展統籌”原則,通過《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構建全鏈條管理體系,提出“三先三后”發展路徑,為商業化劃定安全邊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發展重心從“積極培育”升級為“培育壯大”,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實施方案更明確量化目標,為十五五發展提供具體指引。
地方層面形成差異化推進格局,廣東、江蘇等先行省份通過財政補貼、土地優惠精準發力:深圳對單個起降點給予200萬元補貼,湖南按1000元/小時補貼低空觀光企業,江蘇推出農用無人機購置專項補貼。資金支持方面,財政部將低空基建納入專項債資本金范圍,專項債用作資本金比例上限提升至30%,浙江等省已率先落地相關項目。
興業證券解讀稱,當前已形成“中央定方向、地方出細則、部委抓落實”的協同機制,國家空管委、民航局、發改委分工明確,這種多維度協同將為十五五產業落地掃清制度障礙。
(二)空域改革釋放核心資源潛力
國家空管委通過《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將低空空域劃分為三類,試點區域開放度達70%,部分地區飛行審批縮短至半小時報備制。賽迪顧問數據顯示,東部地區聚集全國53.2%的產業資源,廣東一省獨占20.6%,空域優化正推動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
地方試點成效顯著:安徽劃設54個低空試點空域及43條航線,深圳日均無人機飛行超5000架次,成為全國空域利用效率最高的城市。中信建投特別關注合肥、杭州等六大eVTOL試點城市,認為其經驗復制將決定全國產業發展速度。
三、產業圖譜:技術突破與場景滲透雙輪驅動
(一)上游制造:裝備迭代引領產業升級
低空裝備正加速向“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演進,輕小型/大中型無人機、eVTOL等機型持續涌現,動力系統呈現“純電主導短途、燃油支撐遠距、混動銜接轉型”的多元化特征。賽迪顧問預測,十五五時期裝備產品力將成為競爭核心,行業集中度將從當前35%提升至60%以上。
eVTOL作為核心增長極,商業化進程加速:我國首架噸級eVTOL已獲“適航三證”,沃飛長空、峰飛航空等企業進入取證沖刺階段,業內預計2026-2027年迎來批量入市高峰。東方財富證券測算,eVTOL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32億元增至2030年5300億元,十五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速達53%。
核心零部件領域突破顯著:寧德時代航空固態電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中復神鷹碳纖維復合材料滲透率超70%。興業證券重點推薦兩類企業:整機龍頭億航智能、中無人機;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中航高科(復合材料)、睿創微納(傳感器)。訂單端已顯現規模化潛力,沃蘭特航空累計獲超600架意向訂單,金額達175億元;時的科技簽署350架采購協議,金額10億美元。
(二)中游基建:智聯網絡筑牢發展底座
低空新基建進入加速期,2025年前規劃建設起降場5000個、充電樁10萬個、空管基站2萬個,總投資超5200億元。空管系統呈現“軟硬件協同”特征,萊斯信息“天牧”系列落地20余省市,四川九洲設備可覆蓋全場景需求。通信導航方面,中國電信構建“1+1+3+N”體系,北斗+5G-A實現厘米級定位。
中信建投提出“偏軟+偏硬”投資框架:偏硬領域關注四川九洲(空管設備)、深城交(基建);偏軟領域看好中航信(民航產品復用)、華設集團(規劃服務)。國海證券指出,低空基建當前僅占產業規模5%,十五五期間有望提升至15%以上,成為最具爆發力賽道。地方實踐中,合肥發行8億元專項債建設低空智聯網,紹興投建低空智能制造基地,加速基建環節業績釋放。
(三)下游應用:場景創新打開市場空間
應用場景呈現“三足鼎立、多元延伸”格局,2024年1-8月行業應用、城市應用采購占比分別達41.8%、27.9%,低空游覽受普遍重視。物流領域,美團開通53條無人機航線,順豐配送成本降至陸運1/3,2023年市場規模達158億元,預計2025年突破300億元;文旅領域,深圳-珠海eVTOL航線客座率95%,舟山已開通15條航線。
券商預判十五五場景將從“點狀試點”轉向“面狀鋪開”:中金認為eVTOL有望率先在景區觀光商用,進而滲透城市交通;興業證券強調應急救援場景確定性,2025年采購需求預計增長40%。衍生業態日趨活躍,農銀金租與沃蘭特合作推出融資租賃模式,降低運營企業初期投入,加速場景規模化落地。
四、區域格局:集群化發展的差異化路徑
我國已形成“東部創新、西部示范、中部應用”布局:珠三角以53.2%產業資源聚集度成為核心創新極,廣東擁有無人機、eVTOL頭部企業,十五五有望率先形成“制造-服務”融合模式;長三角聚焦eVTOL研發與智聯網建設,江蘇計劃建成全產業鏈,開展城市空中交通示范。
成渝依托空域改革試點加速崛起,四川已形成裝備測試、智聯網創新成果,十五五將建廣泛起降設施網絡;京津冀聚焦空管系統創新,北京在飛行仿真、數字孿生領域形成技術壁壘。東方財富證券建議“區域精選+賽道匹配”策略:珠三角配置整機制造與物流企業,長三角關注智聯網配套,成渝布局基建標的。
五、核心挑戰:產業化進程的關鍵瓶頸
(一)技術與標準尚待完善
eVTOL面臨動力可靠性、復雜環境感知等挑戰,傾轉旋翼機構型故障率達0.8‰,固態電池量產預計推遲至2028年。標準體系存在多重缺口,工業標準與適航要求銜接機制未建立,自主飛行、集群作業的適航標準仍在探索中。水滴研報警示,高端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可能影響產業推進節奏。
(二)成本與盈利難題凸顯
單架eVTOL制造成本超300萬美元,中金測算需降至50萬美元以下方可盈利。運營端盈利模式待驗證:低空旅游單次票價超2000元,公眾接受度不足40%;物流無人機單線需日均150單盈虧平衡,多數航線僅達50-80單。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半數概念股虧損,真正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不足10%。
(三)監管與基建滯后需求
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未健全,“黑飛”事件年增率120%,電子圍欄覆蓋率不足50%。基建存在“覆蓋不足、標準不一”問題:核心區充電網絡密度僅為理想狀態30%,偏遠地區起降場缺口達80%。興業證券認為,監管與基建形成“惡性循環”,需通過十五五初期政策強制推動破解。
六、十五五展望:萬億市場的實現路徑與投資策略
(一)分階段發展目標
短期(2026年前):完成500個起降場建設,實現應急救援、農林植保規模化應用,eVTOL試點在六大城市突破;中期(2027-2028年):eVTOL載人試運營覆蓋主要城市群,低空智聯網覆蓋率超60%,固態電池量產啟動;長期(2029-2030年):市場規模突破2-3.5萬億元,具備全球標準輸出能力。
(二)投資機會:多維度布局產業鏈
基建先行環節:中信建投推薦空管系統(萊斯信息、四川九洲)、基建建設(深城交、華設集團);國海證券指出,充電樁與起降場企業將率先受益專項債,2026年業績增速有望超50%。
整機與零部件突破:興業證券布局eVTOL產業鏈,整機端推億航智能,零部件端關注中航高科、寧德時代;東方財富提示鑫鉑股份、龍溪股份等鈦合金企業的量產彈性。
場景運營爆發:中金看好物流(順豐控股)、文旅(中信海直);賽迪顧問建議關注極飛科技(農業)、航天彩虹(工業巡檢)等細分龍頭。
(三)風險提示
技術風險:固態電池量產延遲、eVTOL適航受阻,如億航智能取證進度可能低于預期;盈利風險:補貼退坡后企業承壓,農林植保等領域已現價格戰;信用風險:中小制造企業現金流惡化,研發型企業抗風險能力弱;政策風險:空域開放進度不及預期,跨部門協調影響落地節奏。
十五五時期的低空經濟正處于“政策紅利釋放、技術加速突破、場景逐步成熟”的關鍵交匯點。在“低空要素化-要素場景化-場景經濟化”邏輯下,萬億級藍海市場將逐步兌現。券商普遍認為,2026-2027年是布局黃金窗口期,投資者可遵循“基建先行、整機突破、場景爆發”節奏梯次布局,見證中國低空經濟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