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臨澤縣新華鎮各村落居民點,雖已秋意濃濃,但繁花盛開,綠意盎然,處處是令人振奮的場景:路越來越寬,景越來越美,昔日的垃圾堆變為休閑小廣場、排陰溝改造為景觀帶,移民村變身為美麗鄉村,果園里瓜果飄香,大棚里碩果累累,豐收的喜悅洋溢于田間地頭……
走進312線富強段路邊奇苗育農精品果蔬基地上,一顆翠綠飽滿的大白醒目耀眼,一座座高標準連體日光溫室鱗次櫛比,棚內綠意蔥蘢的芹菜長勢喜人。“為了能夠規避市場風險,蔬菜買個好價格,我們修建了1萬噸的蔬菜恒溫保鮮庫和精品果蔬交易市場,現在已基本完工,馬上就可以運行了,”奇苗育農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學文介紹說。
該鎮大力實施產業升級富民工程,以勝利、富強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為引領,新華、明泉、生態區產業扶貧基地等為延伸,持續加快蔬菜產業發展,著力提升蔬菜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健全完善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標準體系,引導經營主體嚴格按照技術規程、產品標準從事生產、加工和銷售活動,逐步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嚴格落實綠色有機農產品“禁用清單”,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建設,不斷加快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力度,建成農產品可追溯示范點4個,農產品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申報認證有機綠色農產品7個,農產品農殘檢測合格率達99%。
如何讓出去的人回得來,讓留在鄉村的人住得舒心?該鎮把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生命線,突出全面改善人居環境,讓秀美鄉村呈現既有顏值又有氣質的體貌特征。
“正好十一小長假,帶著家人過來這邊游玩,沒想到風景還不錯,不僅能垂釣、玩耍、住民宿,還能吃上農家特色飯,真是好地方。”正領著孩子玩滑梯的高臺縣游客李女士說。
該鎮按照突出鄉村特色、利于生產生活、發展鄉村旅游的理念,注重挖掘每個村莊的人文、生態特色內涵,因地制宜,先后打造大寨美麗鄉村、宣威垂釣休閑農莊等一批富有特色的美麗鄉村,與已建成的鄉村記憶博物館、銀先休閑觀光采摘園、富強村現代農業產業園、紅西路軍三道柳溝戰斗遺址等景點串點成線,成為美麗新華鄉村“一日游”的重要目的地,同時鼓勵群眾積極發展農家樂及民宿等旅游產業,促進農戶實現家居環境潔凈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讓游客體味田園生活,賞田園風光,在享受回歸大自然的無窮樂趣中留連忘返。
走進臨澤縣新華鎮生態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排排白墻藍瓦的安置房整齊有序,映入眼簾的是房頂上的太陽能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現在的政策真是好,尤其我們這些五保老人,不僅住上了這么好的房子,安裝了光伏板之后,我們的生活更有保障了。”住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的貧困戶李吉生愜意的說。
該鎮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來抓,認真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規劃建設生態區和明泉村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安置貧困戶113戶296人。同時堅持安居與樂業并重,按照“鎮有主導產業、村有支柱產業、戶有致富項目”要求,找準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的結合點,充分結合鎮域產業發展優勢,新建弘景田園綜合體、生態區肉羊養殖小區、明泉村萬頭肉羊養殖場等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基地;采取以“互聯網”+農特產品的運行方式,開啟電商扶貧新路徑,不斷增強貧困人口內生發展動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同時積極積極爭取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利用屋頂資源,在生態區易地扶貧安置點架設80戶每戶3KW分布式光伏發電,預計每年戶均增收3000元,使貧困戶實現了住有所居、有業可就、勞有所得,從根本上走向了脫貧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