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和批準上一年度的中央決算草案,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定職責。
根據年度監督工作計劃安排,2024年6月2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于2023年中央決算的報告(下稱決算報告)、全國人大財經委關于2023年中央決算草案審查結果的報告。
6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同志在分組審議時表示,2023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國務院及其財政等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有關決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依法調整預算增發國債,大幅增加轉移支付規模,有力保障重點支出,著力強化財政管理,推動經濟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6月28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2023年中央決算的決議。
2023年“國家賬本”:收了多少?花了多少?
受國務院委托,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決算報告。2023年“國家賬本”收了多少?花了多少?決算報告披露的“四大賬本”,給出了清晰答案。
藍佛安在決算報告中指出,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9566.7億元,為預算的99.4%,比2022年增長4.9%。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150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6350億元,收入總量為107416.7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055.8億元,完成調整后預算的97.9%,增長6.4%。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960.9億元、結轉下年資金5000億元,支出總量為149016.7億元。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417.54億元,為預算的106.5%。加上2022年結轉收入7393.09億元,收入總量為11810.63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5744.42億元,完成預算的96.7%。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5600億元,結轉下年繼續使用391.87億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74.34億元。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2263.59億元,為預算的93.9%,下降3.4%,主要是金融企業股利、股息收入減少。加上2022年結轉收入88.92億元,收入總量為2352.51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495.16億元,完成預算的85.5%,下降12.6%,主要是收入減少相應調減支出。調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750億元,結轉下年支出107.35億元。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338.46億元,為預算的66.6%。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390.41億元,完成預算的76.4%。年末滾存結余39.71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支預算執行率較低,主要是部分符合條件的單位轉入在京中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進度慢于預期。
決算報告還表明,2023年預算執行過程中,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查批準,在第四季度增發國債10000億元,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支持地方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其中2023年預算安排5000億元,其余5000億元結轉2024年使用,相應對年初中央預算安排作了調整。調整后,中央財政赤字由31600億元增加到41600億元,全國財政赤字由38800億元增加到48800億元,財政赤字率由年初預算安排的3%左右提高到3.87%。
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持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決算報告指出,2023年,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嚴格執行人大批準的預算,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組合使用赤字、稅費、專項債、國債等政策工具,在優化支出結構上下功夫,強化與貨幣、產業、科技、社會等政策協同,形成促進高質量發展合力。
加強財政政策調控,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例如,圍繞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科技創新、重點產業鏈、“三農”、民生、綠色發展、外資外貿等,分批次延續優化70余項到期稅費優惠政策,更好穩定市場預期、激發市場活力。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將城中村改造、5G融合應用設施等納入投向領域,將供熱、供氣等納入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重點向經濟大省特別是制造業集中地區傾斜,累計支持項目建設超過3.5萬個。
強化創新引領,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例如,優化財政科技經費支出結構,重點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國家戰略科技任務聚焦,其中,2023年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866.5億元、同比增長6.6%。引導制造業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符合條件的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在政策支持引導下,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達3.33萬億元、同比增長8.1%。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聚焦群眾關切,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具體包括多渠道穩定和擴大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將小學、初中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分別提高到720元、940元,全國約1.61億學生免除學雜費并獲得免費教科書;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89元、64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03元,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超1萬億元,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大文物古籍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力度,支持5萬家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等等。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例如,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同比增長9.9%;支持新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0個農業產業強鎮,引導地方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擴大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商品范圍。
大力支持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具體包括中央對地方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增長10%,引導地方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繼續支持大氣污染防治,鞏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成果,持續改善空氣質量;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支持實施長江保護修復、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等行動;加大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力度,引導新建黃河干流甘寧段、寧蒙段,長江干流湘鄂段、皖蘇段、鄂贛段,以及永定河冀京段等流域省際補償機制,等等。
6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同志分組審議決算報告時,普遍給予肯定和好評。大家認為,2023年中央預算執行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保障重點支出,強化財務管理,總體情況較好,符合預算法的規定,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考慮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比較大,大家建議要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特別是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和對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宏觀經濟大盤。
加強財政管理監督,讓有限的財政資金聚力增效
加強績效評價,用好財政資金,是做好財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決算報告指出,財政部著力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堅持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將績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預算管理全過程,推動增強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意識。
分組審議時,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同志圍繞加強財政管理監督、用好花好財政資金,提出了大量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進一步強化預算績效管理。”鐘山委員在發言中建議,加強對績效目標的執行監控和綜合分析,提高績效評價質量,強化績效評價結果與完善政策、安排預算、改進管理的有效銜接,加大績效目標、績效評價結果向全社會公開力度。
吳晶委員認為,加強預算的計劃性、科學性、精細化、精準性,要特別強調關注投入和產出比。同時,要高度關注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績效。
吳晶進一步說,“轉移支付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困難地區的關心支持,這個錢要用好。總的來說,確實一年比一年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年到一些省份走走看看,有的時候也有一些感慨,感覺中央轉移支付的力度蠻大的。比如說有一些鄉鎮人口不多,但是賬上轉移支付的錢確實不少。這個錢怎么用?用在哪里?用得怎么樣?誰來監督?怎么監督?像這些事應該要切切實實加強。”
“指標能否真實表達政策的初衷很重要。只有績效指標科學,才能實現評價結果和調整預算、提升管理結合起來。”閆傲霜委員建議國務院各部門提升績效指標設計的科學性。同時,人大監督時要突出關注績效指標科學性問題,要選擇一些重點項目開展績效指標科學性評價。
閆傲霜還建議國務院相關部門對延續性的重大項目開展進一步的績效評估和工作梳理,特別是要清理延續很多年的項目,研究如何持續對整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合理監測和及時調整。
預算審查監督,是人大監督工作的重要內容。夏光委員建議人大及其常委會立足職責定位,加強對重點支出和重大項目績效目標、績效評價結果的審查監督,必要時召開預算績效的專題會、聽證會,著力提高資金使用效果,著力增強針對性和精準度,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真正落地見效,讓人民群眾有更好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進一步強化法治觀念,嚴格執行預算法等相關法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預算管理,增強預算約束的剛性。”肖開提·依明委員建議加快建立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掛鉤的機制,努力實現收入績效、支出績效全覆蓋,讓有限的財政資金聚力增效,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防范化解債務風險,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歷來備受各方面關注。
決算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46570.62億元,其中一般債券7015.66億元、專項債券39554.96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還本36767.34億元,支付利息12288.33億元。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407370.29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421674.3億元以內。
如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依然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同志討論的重點內容。
苻彩香委員在發言中建議,密切關注地方和基層財力的狀況,切實筑牢兜實基層“三保”的底線,強化預算管控約束,嚴格債券管理,嚴禁超預算無預算安排支出,做到嚴控政府債務增量和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
譚天星委員認為,要加強對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的全過程監管,優化債務結構,加強專項債券項目和資金管理,嚴查新增隱性債務,推動一攬子地方政府化債方案的落實。
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既要著眼當前,更要關注長遠,堵疏并舉,標本兼治。
全國人大財經委在審查中建議,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合理確定政府債務規模,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分配要向項目準備充分、投資效率較高、債務風險較低的地區傾斜;建立健全專項債券“借用管還”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切實提高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效益;指導地方動態監測專項債券項目融資收益平衡變化情況,對收益不達預期的及時制定應對預案;進一步抓好一攬子化債方案落實,確保債務高風險省份和市縣既真正壓降債務、又能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