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合肥市科技局獲悉,該市首批試點遴選28家新型研發機構,建設66個“共享實驗室”,加快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這66個“共享實驗室”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空天技術、聚變能源等產業領域開展布局。如天津大學合肥創新發展研究院先進動力中心為江淮汽車尊界車型提供全鏈條動力系統開發驗證;合肥合成生物創新研究院建成分子、發酵、催化、分析四大實驗室,成功攻克蛋氨酸合成關鍵酶技術,實現產量提升約4%。
“共享實驗室”根據任務種類不同,采取靈活多元的共享服務機制。針對高端儀器單價高、操作門檻高的痛點,合肥市先導功能分子研究院購置核磁共振譜儀等高單價設備,助力安徽凱泰萊鉑縮短配體開發周期約20%;針對設備易尋、技術難求的痛點,合肥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整合資源建中試基地,助力安徽哈工標致優化AI腦機康養產品。
依托“共享實驗室”的創新資源,新型研發機構與企業共同開展聯合攻關,解決核心技術問題。據統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公共技術平臺累計服務單位130家,簽訂技術服務合同1000余項,收入2000余萬元,支撐阿法納生物RSV mRNA疫苗獲國家藥監局IND受理;北航合肥創新研究院6個實驗室開放設備共享200余次,提供技術服務62項,金額4000余萬元,為安徽蔚瀾科技完成高真空電子束蒸發設備中試驗證。
近年來,合肥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建設新型研發機構57家,布局覆蓋“6+5+X”產業集群,形成了一支服務全市產業發展的科研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