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為解決這一主要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適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并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在當前中國鄉村和農戶已經高度分化的狀況下, 對大多數村莊而言, 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基本上不太可能實現。相反, 生態宜居和鄉風文明完全可以在村莊治理有效的基礎上得以實現。鄉村振興不能千篇一律, 不能盲從, 應因地制宜, 把握好重點和突破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種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突出反映在農業和鄉村發展的滯后上。為解決這一主要矛盾,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適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20字總要求將是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三農工作的綱要。
城市與鄉村的分化及發展的不平衡是當前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 “三農”問題是最大的短板。陳錫文指出, 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一定要適應市場需求, 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效益和提升國際競爭力,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振興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必然要求。提出振興鄉村, 絕不是不要城鎮化, 也不是要把城鄉發展對立起來, 而是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 科學引領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格局及其變化。
在當前中國絕大多數農村, 產業興旺顯然不可能是發展鄉村工業 (國家政策是工業進園區) ,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業態也只有十分有限的發展空間, 甚至適度規模經營與經濟作物種植也只可能是農業中的小規模現象。在缺少二、三產業發展條件情況下, 中西部農業型地區僅靠傳統農業顯然是無法致富的。僅僅依靠小規模的農業甚至是以老年人為主的老人農業是很難形成產業興旺的。這些家庭經營的小農戶倒是十分需要有良好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來為自己提供服務。在城市化背景下面, 農村和農民的大多數首先要解決的仍然是基本保障問題。只有解決好了大多數農村和農民的問題, 才能有鄉村振興, 農村才能更有力地促進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
1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過于重視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
自從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 各級地方黨委政府都不遺余力地在實踐中實施這一戰略。而他們著手的重點仍然是抓經濟建設, 抓產業, 發展新產業, 以讓村民快速富起來, 農村農業快速興旺起來。于是, “村村點火, 戶戶冒煙”, 幾乎所有的村莊開始搞經濟調整, 有的種果樹, 有的辦企業, 有的招商引資。有的已經著手招商引資, 希望有下鄉資本來投資興業, 帶動一方百姓富起來。有的出臺優惠政策吸引返鄉能人, 開發新業態如旅游餐飲, 或種植大棚蔬菜。在他們看來, 只有這樣才能使經濟發展起來, 產業才能興旺發達, 農民才有可能過上奔小康的好日子。
1.2 一哄而上的“一刀切”
中央定政策, 省市縣鄉抓落實。上面要求振興鄉村, 下面就千篇一律地要求興產業, 調結構, 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 以實現農民富裕為奮斗目標。上面下達硬性指標, 村里只好硬著頭皮搞招商, 拉投資。真實的情景恰恰是, 村里沒有什么特殊的資源如礦產, 地理區位優勢亦不具備, 除了農業和種養殖業別無他途。于是, 有的村開始集中流轉土地, 大面積種獼猴桃, 或者搞大棚蔬菜。像這樣一哄而上、一刀切的村莊比比皆是。不僅村干部苦不堪言, 老百姓也沒得到實惠而怨聲載道, 各種資源浪費嚴重, 扶貧資金沒有完全用到刀刃上。
1.3 低效而混亂的鄉村治理
1.3.1 自治流于形式
雖然形式上有民主選舉, 有村民代表和村民理財小組等, 但真正動員村民和村民代表就村內大政方針進行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 少之又少。有的村幾乎長年累月不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大會, 村民監督村干部執行政策、民主理財都流于純粹的形式和過場。村干部尤其是主職干部 (一般書記主任一肩挑) 長期連任, 村內大事小事“一言堂”, 獨斷專行。
1.3.2 法治過于空泛
所謂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 在農民身上幾乎找不到什么印跡。農村依舊是一個近乎“無訟”的社會, 依然還是那個慢節奏充滿人情倫理的熟人社會, 村民們僅僅依靠熟人社會的彼此相熟、人情世故和情理之道就能找到和諧相處的平衡點, 讓一切歸于平靜, 秩序井然。因為改革開放, 因為城市化, 因為自由打工, 大家都在“向錢”看, 大都吃喝不愁日子好過了。如今的農村治安形勢日益向好, 沒有雞鳴狗盜、沒有太多的鄰里相仇、沒有利益傾軋, 所以也就無需強制性的法律調解和法律介入。法治在這里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又加上村民們參差不齊的文化水平, 人們對法律過于疏遠和淡漠, 故而村莊的法治不得已空泛乏力。
1.3.3 德治顯著缺失
費孝通先生將傳統中國稱為鄉土中國, 乃因為中國社會是一個以家族為核心, 以儒家思想為道統, 以德儀治天下充滿泥土氣息的東方國度。隨著新中國的成立, 隨著中國越來越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21世紀的中國已然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模樣, 而中國鄉村也全然不同于傳統的鄉村。村一級有村支部和村委會正式而合法開展工作的兩個組織, 又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行“村民自治”, 憲法和法律在農村似乎得到普遍遵循。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口號雖然作為標語張貼在村莊顯眼位置, 但似乎并沒有真正深入人心, 得到較好踐行。
2 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
2.1 擯棄唯GDP或經濟基礎至上論
正如賀雪峰所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當國家投入大量資金資源時, 我們不是要對已經得到較好發展的鄉村 (沿海地區) 和具備較好發展資源條件的鄉村進行錦上添花式的建設, 而是要著力為占中國農村和農民大多數的中西部一般農業型農村地區雪中送炭, 顯然不是要為具備進城能力的農民提供更多利益, 而是要為缺少進城機會與能力的農民提供在農村的生產生活保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城市建著一棟棟高樓大廈, 鄉村保持古樸純粹的青山綠水, 就是一種最大最好的生態保障, 這一片凈土不受工業污染, 不受城市排污影響, 不受現代開發影響保持原汁原貌時, 這不僅對農村人, 也對城市人保留著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屏障, 也保留著一份對“鄉愁”對“世外桃源”深深的記憶和向往。
2.2 角力可實現的目標:生態宜居、鄉風文明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 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任務。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對大多數農業型村莊來說基本上不可行, 我們就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可實現的目標之上。生態宜居、鄉風文明都是能夠好實現的。此外, 鄉風文明也是值得加強建設的角力重點。通過典型示范, 加強“十星級文明戶”和積分制建設, 加強孝道文化宣傳, 通過鄰里守望相助, 注重以文養德, 強化鄉村文化建設, 培養村民集體意識, 繁榮鄉村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規范鄉規民約, 樹立樸實文明和諧相處的鄉風, 不僅非常必要, 而且現實可行, 能立見成效。
3 鄉村治理中的角色歸位
3.1“村兩委”的本分
在明確鄉村振興的角力重點之后, 作為村級正式組織的“村兩委”理應承擔起應負的治理責任, 完成本分和本職。村干部其實不必整天忙于千頭萬緒的事務性工作, 而應屢清思路、抓住重點、有的放矢。既然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不是現實可行的, 而是一個長期漸進達到的目標, 村兩委班子可將工作重心放在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這三個方面。
首先, 村班子應集中精力, 搞好村級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國家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鄉村振興配套經費等資源, 全部 (專項資金除外) 拿來修路 (架橋) 、電改、興修水利、鋪設光纖等, 有多少資源, 建多少基礎設施, 讓村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 為其提供最大化便利。其次, 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和文明鄉風建設。比如農戶房前屋后的綠化, 廁所革命, 室內外的干凈整潔等, 都是可以下大力氣督促整治的, 農民也應該能夠積極響應 (思想落后分子可以反復上門做工作) , 整治效果也能立竿見影。只要做出了實績, 村民們看得見摸得著, 村民生活舒心了, 就會更支持“村兩委”工作, 干群齊心協力、和諧美滿、其樂融融。最后, “村兩委”還要大力宣傳憲法和法律, 包括《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推動“村民自治”和法治建設。改革開放后, 村莊越來越空心化, 作為村莊選民主體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出村莊, 一定程度上造成“村民自治”形式化, 效果差強人意, 法治也成為偏離村民生活的“高大上”。要扭轉這種低效混亂的村級治理, “村兩委”尤其是班子帶頭人要率先垂范, 切實落實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搞好民主選舉, 通過建章立制, 推動村民積極參與涉及村級重大公共事務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放手讓村民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堅持依法治村, 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范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 創新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耦合的體制機制, 推動鄉村社會實現有效治理。
3.2 理應積極的駐村工作組
駐村工作組在中西部農村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存在。其肩負的職責除了精準扶貧, 還有宣傳黨和國家惠農政策, 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等眾多重大責任。其實, 駐村工作組應該視為一個未被挖潛的鄉村治理主體, 有效激活駐村工作組的治理潛能對促進鄉村治理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對振興鄉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通常, 駐村工作組都被當作帶資金資源下村的“活菩薩”, 但扶貧資金 (項目) 怎么運作落實, 如何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生態宜居、治理有效和鄉風文明有效對接, 卻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和高度重視的重大而迫切的現實問題, 它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黨和國家惠農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 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能否真正成功實施, 牽涉到“三農問題”能否最終解決等一系列重大政治課題。
4 結語
振興鄉村是重大戰略, 在推進戰略實施的過程中, 必須因地制宜, 切忌“一刀切”, 全國掀起一片“產業興旺”的建設高潮。雖然城市化在不斷向前發展, 但鄉村仍然長期存在, 不會全部消失。有鄉村的存在, 就有農業的存在, 而農業為國家現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糧食安全和基礎性經濟資源供給保障, 鄉村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最堅實的生態保障, 美麗鄉村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支撐環節。對于已經分化、呈現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鄉村, 對于鄉村中已經分化為不同類型特質的農戶, 鄉村振興角力的重點在中西部大多數純農業型村莊, 而不是那些經濟很發達的沿海村莊和內地資源突出型村莊, 需要精準扶貧的對象是那些沒有能力和機會進入城市生活的純農業型農民以及村莊的老弱病殘群體, 而不是其他群體。在當前國際環境和市場條件下, 農作物生產產生較高經濟效益并帶來較高收入回報是不太可能的, 農業經營收益的提高恐怕只能寄希望于農業科技的進步及應用。當城市化越來越發展, 農村人口越來越減少時, 農民的生活富裕愿望也許可以大致實現。這將是一個長期累積才能有所進步的緩慢歷史過程。就當前中西部大多數鄉村現狀而言, 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并非角力的重點目標, 將鄉村建設成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的新時代美麗鄉村, 這要借助鄉村組織以及駐村工作組盡好本分, 自挖潛力, 將村民的建設積極性和民主主體性充分調動起來。(作者: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