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是一個復雜的存在
不論你是否喜歡舊城,是否對城市歷史有興趣,舊城都是避不開、躲不掉、說不清、理還亂的東西。當代媒體對舊城總是給予許多關注,諸如“大規模棚戶區改造順利”、“危舊房倒塌導致傷亡”、“文物在施工中被開發商強行拆除破壞”之類的新聞,總是能賺取社會大眾的眼球。關于舊城改造怎么改,是保還是改,總是眾說紛紜。媒體和文化界是比較熱衷于議論舊城改造的。大多數文化界人士對舊城有感情。比如作家馮驥才在各種場合力主保護舊城。首都經貿大學歷史系一名教授說:“我從小在北京出生、長大,可是近幾年在家門口卻迷了好幾回路了!變化太大了!而且改造后的街道建筑差別不大。”而作家王朔從小在北京舊城大院里長大,卻對舊城滿腹牢騷,力主全部拆掉。說:“你們不知道大冬天半夜提著褲子上街找廁所的滋味,凡是體驗過的就不會站著說話不腰疼。”一方面是對生活現代化和便利性的追求,一方面是對舊事物的留戀,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糾結在一起,形成了全社會復雜的輿論場。
舊城原本就是完整的城市,城市所應具有的一切要素它都有,而且因為歷史的積淀,所包含的內涵和信息更多。如果說城市是一個系統,那么舊城則是一個更加復雜的系統,并且是對城市發展起著極大支持、牽制和影響的母體。通常,一個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和商業都在舊城,最有特色、最能代表城市個性的城區也是舊城。2008年奧運會,外國人并不在奧運場館附近停留很久,大多是直奔舊城的故宮、后海胡同區、大柵欄等地方。在世界眼中,北京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舊城,而不是因為新建的現代化建筑。
舊城具有很高的價值
按照道家的說法,有用的、有價值的東西最倒霉,很容易被利用,然后被毀壞。比如長得高且直的樹木會被砍伐掉蓋房子,身體強健的人會被抓去當炮灰。舊城倒霉就倒霉在其較高的價值上。首先是其黃金區位帶來的土地價值。開發商是最先盯上舊城土地的人。由于舊城都處于城市核心區,區位天然最為優越。在90年代以前,上海還有“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的說法,舊城的魅力可見一斑。破爛不堪,已經塞滿了居民的舊城當然沒有用。開發商看到的是改造后能蓋更高的樓,能裝更多的人,能賣更多的房子。于是,在推土機轟鳴聲中,舊城應聲灰飛煙滅。舊城的價值很高并不是它本身的錯,錯就錯在我們在城鎮建設中只看到了一些小的、眼前的價值,卻毀滅了更為重要的價值,不啻是買櫝還珠。
舊城宜內生式發展
為什么說舊城最宜選擇內生式發展道路?以北京馬連道為例。該地區處于南城、北京舊城“凸”字型的底部,這里是明清北京城的外城。眾所周知,北京城始建于元朝,發展成熟于明清,早在明朝就已經完成城鎮化并高度成熟。馬連道地區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從城市規劃的角度看,這個地區早已是成熟的城區,只有進行改造的可能,不存在進行當前擴張型城鎮化方式中的一級開發的可能。擴張型城鎮化是當前城鎮化的主流,各地城鎮化發展都在你追我趕,比的不外乎是建設速度和城鎮化速度,把多少農田、荒地變成了城鎮建成區,因此,規劃、征地、“招、拍、掛”、建設已經成為“開發”的標準程序。但這顯然不適用于舊城,因為舊城已經沒有可“開發”的土地。但是在2010年前后,北京市西城區一些文件上在總結馬連道地區發展問題時還會提到該地區發展最重要的障礙是“可開發土地枯竭”。說明擴張型城鎮化多么深入人心!事實上,已經完成城鎮化的地區,就應當轉向內生式發展,一心一意提升城區品味,改善基礎設施,發展城區經濟,繁榮城區文化,在不增加土地,甚至不新建建筑的前提下,實現更多的功能、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