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探究福建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方法/過程】運用文獻綜述法, 闡述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性, 總結分析了福建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結果/結論】基于此, 從完善農業支持制度、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開拓農產品市場等方面, 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福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發展路徑。
我國是農業大國, 農業的充分發展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作用。2004-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均以“三農”為主題, 強調農業現代化是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以及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是黨對“三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戰略部署, 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是福建今后各級部門的主要工作, 也是新時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內容。
1 農業現代化發展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性
“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產業。”我國歷來十分重視農業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重農固本, 是安民之基”“農業向好, 全局主動”[5]。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 而產業興旺的基礎是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也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現代化, 就談不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6]。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興旺不僅是重點, 更是前提和基礎, 只有持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才能有效地解決好“三農”問題, 推進鄉村振興[7]。另外, 我國在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 必須要面對當前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經營小而分散、農業科技支撐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基礎設施薄弱、農民老齡化等現實的短板問題, 如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工業的1/10、農村農業從事者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為主、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只有40%、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但抗風險能力低[8]。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是正視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2 福建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農業現代化發展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為福建“三農”發展傾注大量心血和智慧。十幾年來, 福建大力發展優質、高效、高產、安全、生態的特色現代農業, 在生態農業、品牌農業、智慧農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發展成果, 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調研時指出, 要建設特色現代農業, 在轉變農業發展、優化農業結構上尋求新突破、開辟新途徑,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為福建“三農”發展描繪新藍圖。2017年福建省農業全產業鏈產值1.15萬億元, 在水果、蔬菜、畜禽、水產、林竹等五大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均超千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長達16335元。農產品出口總額、“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保持全國前列。
2.1 產業鏈不斷延伸壯大
花卉、茶葉、水果、食用菌、蔬菜、中藥材等6大特色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基地、加工、品牌、文化、展示為鏈條的經營主體規模迅速壯大。
2.2 規模化發展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農業示范園區、示范項目、示范基地得到了培育, 現代化設施農業不斷發揮示范導向作用, 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推進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一家一戶”的傳統農業, 其經營模式正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轉變, 成為規模較大的現代化設施種植基地、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
2.3 設施一體化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當前, 福建在園藝作物設施、智能溫室、食用菌工廠化種植、農產品初加工、冷鏈倉儲、禽畜水產規模化養殖、商業化育種等現代農業項目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并且通過物聯網技術, 建立了一批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提升了農業現代化競爭力。
2.4 實施品牌戰略推進特色農產品發展
福建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 支持市場影響廣、產業規模大的特色農產品開展馳名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著名商標申報, 不斷提升和擴大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 做大做強品牌農業企業, 推動農業向品牌化方向發展。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福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路徑思考
福建省在農業發展上一直走在國家前列, “清新福建•綠色農業”就是福建農業推向全國、全世界的品牌。因此, 福建應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率先在全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福建推進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 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業。
3.1 加大強農惠農政策, 完善農業支持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 國家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出臺了一系列支惠農政策[10]。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就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隨著形勢和條件的發展變化, 應持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 完善農業支持制度, 既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 又要優化支出結構, 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要不斷提高。同時, 要樹立生態保護、綠色生產的理念, 優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11]。在資金扶持上, 省、市、縣級財政增加資金投入于農業農村基礎建設, 改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條件, 重點支持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在栽培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土地流轉租金、倉儲冷鏈設備的扶持, 以及品牌創建、商標注冊等的補助。對符合申報農機購置補貼條件的農戶優先安排補貼;在人才培養上, 繼續開展科技特派員下鄉活動, 開展技術指導與技術培訓。每年選送農業經營者到農業大中專院校接受免費的學歷教育, 鼓勵農業高等院校的畢業生投入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中, 并納入資金扶持范疇;在金融服務上, 在地方、中央資金扶持的基礎上, 引進金融服務體系參與現代農業建設, 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對農業企業、合作社提供貸款優先辦理, 也將家庭農場納入涉農貸款客戶, 利率給予優惠, 并享受同等的貸款擔保服務、政策性農業保險及各級財政保費補貼政策等。在政策性農業保險基礎上, 提供各種保險服務, 為經營主體提供經營風險保險支持。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制度, 完善補貼手段和辦法, 特別是在特色農業、冷鏈物流及深加工業等方面要有針對性的增加扶持力度, 對于有規模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應給予優先支持, 促進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在農業科技上, 出臺相關支持辦法, 加強農業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 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研發與應用, 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 促進農業安全、高產、高效。
3.2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市場為導向, 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 實現現代農業發展與小農戶的有機銜接, 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進一步優化生產方式、產品結構和產業體系, 使農產品在數量、品種、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 (1)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對花卉、茶葉、水果、食用菌、蔬菜、中藥材等6大特色農業產業進行種植結構優化, 加快基地、加工、品牌、文化經營主體自身競爭力, 避免以量、低價的方式導致市場惡性循環。 (2) 推進一二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延伸產業鏈。在農業種植產業的基礎上, 加快構建與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橫向融合上推進休閑旅游農業、創意農業等, 在縱向融合上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 延伸產業鏈, 提升農產品價值。 (3) 推行綠色生產方式, 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 建立健全化肥農藥生產監管, 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完善田間節水設施, 大力普及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開展設施農業土壤改良, 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 (4) 優化產品產業結構, 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 在特色產業基礎上, 繼續發展優勢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規模高效的種養殖業, 支持現代物聯網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
3.3 加快鄉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服務體系
土地是鄉村農業發展、鄉村振興和農民生活致富的根本, 更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積極推進土地確權頒證與“三權分置”改革, 隨著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深入推進, 各類新型服務主體與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大量涌現, 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12]。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 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2017年福建全省共流轉耕地28萬hm2, 發生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承包地占30%以上。因此, 應盡快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 建立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 建立土地流轉監測制度, 形成土地流轉體系, 促進土地流轉信息互通利用, 引導鄉村土地經營權更多地通過公開市場進行流轉, 為土地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等服務, 便于政府服務管理。同時, 抓緊建立完善的農經信息管理平臺, 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土地糾紛仲裁管理于一體, 引導承包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促進它們之間的相互融合;探索更多放活鄉村土地經營權的有效途徑、方法, 如鼓勵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種土地經營方式, 支持經營承包主體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擔保試點, 依法依規地開展建設發展資金融資, 探索建立抵押資產處置機制。
3.4 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
開拓農產品市場是實現農民增收目標、農業增效的關鍵措施之一, 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環節。因此, 要持續不斷地擴大福建省農產品國內市場, 提升農產品影響力, 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13]。 (1) 完善農業標準、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和生態安全保鮮技術研發。抓好產品生產源頭管理, 推行質量安全追溯、質量責任追究和市場準入制度,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 以優質的農產品開拓市場, 提高消費者認知度, 使優質農產品走出產地。 (2) 構建農產品交易平臺。在農產品主導產區積極興辦農業展會, 并組織農業企業積極參加中國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德國科隆食品展等國內外農業展會, 促進農產品對外貿易, 擴大出口。 (3) 培育農產品現代營銷主體。成立農產品推廣營銷中心機構, 引導品牌知名度高、產品競爭力強、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營銷網絡, 形成優質農產品推廣網。 (4) 創新營銷和服務模式。整合農村農業信息資源, 實現農產品營銷同農業信息化的緊密結合, 扶持優勢企業建立自身網站, 指導其進行網上形象宣傳、推介項目、展示產品。積極支持農商直供、農村電子商務等市場營銷模式的發展, 對有需要的農民進行電商培訓, 實現線上線下銷售。借助互聯網銷售平臺, 如以阿里巴巴、京東等為平臺, 促進加工流通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與電商全面對接融合, 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 (5) 積極開拓市場, 借助“一帶一路”契機, 開展國際農業合作, 推進農業種植技術、農業機械設施等優勢技術裝備“走出去”的同時, 積極助推農產品出口, 可通過參加各類展銷會、洽談會等擴大國外市場的影響力。(作者:黃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