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對促進民族地區鄉村的振興與繁榮有重要意義。通遼市位于內蒙古旅游資源豐富的東部地區和科爾沁文化的中心地區, 不僅有草原、沙漠、森林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 同時還是我國蒙古族集中度最高的區域, 具有濃厚民族文化底蘊, 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良條件。據此, 分析通遼市鄉村旅游現狀及存在問題, 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戰略的目標任務, 對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的全方位部署。旅游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動力產業之一, 是與“鄉村宜居”最為兼容的產業, 也是將鄉村生態資源轉化成經濟來源的首位產業。通遼市是全國蒙古族聚居人數最多的區域, 屬農牧業結合地域, 自然景觀優美, 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 為通遼市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 鄉村旅游對于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統籌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在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 通遼市鄉村旅游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1 通遼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1 鄉村旅游發展區域背景
通遼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最大的交通樞紐城市, 也是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經濟區的重要樞紐城市, 為鄉村旅游的發揮在那提供有利的交通條件和市場條件。同時, 通遼市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和科爾沁文化中心, 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色鮮明的民族人文旅游資源。這些寶貴的旅游資源為鄉村旅游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 隨著通遼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占總體經濟比重逐年增加, 2017年第三產業比重達42.4%, 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 2017年全年旅游總收入159.81億元, 國內旅游收入158.33億元, 接待國內外旅游者644.85萬人次。接待國內旅游人數642.8萬人次, 接待入境旅游者2.67萬人次。截至2018年6月通遼市獲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3個、特色小鎮2個、國家級重點鎮15個、美麗宜居村莊1個、傳統村落1個、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1個;獲得自治區級歷史文化名鎮3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3個、自治區級重點鎮31個、美麗宜居小鎮4個、美麗宜居村莊5個。
2018年8月, 新通高鐵將與在建的京沈高鐵相連接, 匯入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高鐵網。建成通車后, 通遼到沈陽的時間縮短到1.5小時左右, 到北京縮短到3.5小時左右, 對促進通遼市旅游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給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交通可進入性, 大大縮短了旅游距離, 也將為通遼帶來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的游客。
1.2 鄉村旅游發展概況
通遼市位于內蒙古東部地區, 總面積5.95萬平方公里, 下轄8個旗 (區、市、縣) 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開魯縣、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庫倫旗, 市政府所在地為科爾沁區。全市總人口312.87萬人, 其中農村人口160.94萬人, 占總人口的51.43%。通遼市屬農牧業結合區域, 旅游資源類型豐富, 民族特色鮮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具有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通遼市非常重視鄉村旅游, 按照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 把發展以“農家樂”、“牧家樂”、“漁家樂”等多種類型的特色鄉村旅游作為實現鄉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背景下, 通遼市鄉村旅游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 通遼市共有鄉村旅游接待戶100余家, 其中星級鄉村旅游接待戶23家, 包括五星級接待戶3家, 四星級接待戶7家, 三星級接待戶5家;休閑農牧業與鄉村牧區旅游示范點8家。
1.3 鄉村旅游發展特點
通遼市鄉村旅游產品以農牧業觀光、水果采摘、花卉種植觀賞、農家樂、牧家樂、漁家樂、節慶活動等為主, 開發了采摘、垂釣、鄉村美食、民族文化體驗等產品。通遼市鄉村旅游受資源要素和交通條件影響較大。鄉村旅游熱點一般集中在資源稟賦較高的地帶, 或是城市周邊交通條件較好、離城鎮較近的地區。從鄉村旅游產品空間分布看, 科爾沁區為市政府所在地, 城市居民較多、交通便利, 農家樂和鄉村旅游景區數量明顯領先于其他市縣。其他鄉村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303、304國道沿線, 沿線景點較為分散, 距離過長, 交通成本較大, 發展相對落后, 但霍林郭勒市、庫倫旗、科左后旗、扎魯特旗、奈曼旗等市縣利用重點景區和特色資源的帶動輻射作用, 鄉村旅游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2 通遼市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2.1 旅游產品同質性現象嚴重
通遼市鄉村發展迅速, 越來越多的采摘園、農家樂、牧家樂、漁家樂紛紛涌現, 但是缺少特色旅游產品, 旅游活動單一, 服務項目千篇一律, 鄉村旅游產品同質性現象嚴重。原本提出“吃在農家、住在農家、參與農家活動, 體驗鄉村生活”也未能完全做到, 大部分游客“樂”的內容不外乎是吃飯、垂釣等常規活動, 而且大部分游客只是吃一餐飯就離開了, 缺乏體驗式的鄉村旅游產品。相關部門管理部門對當地傳統民俗文化內涵缺乏深入了解, 沒有對當地民俗文化給予相應的資源宣傳;各旅游企業以內蒙古標志性的草原、沙漠旅游產品作為各主要宣傳和開發產品, 對當地鄉村旅游資源認識不足、開發深度不夠, 因此各旗縣鄉村產品同質性現象嚴重。
2.2 鄉村旅游人才匱乏
通遼市鄉村旅游的專業人才匱乏, 特別是鄉村旅游管理人才和素質較高的服務人員。通遼市鄉村旅游發展迅速, 但是相關專業的管理人員少之又少, 管理水平不高;為旅游者提供服務的大多留守的婦女或老人, 真正受過專業知識培訓學習的非常少, 因此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差強人意。各農戶或牧民主要工作僅是接待游客, 很少通過互聯網等途徑宣傳自己的旅游產品, 營銷意識淡薄。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
2.3 外來文化沖擊嚴重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民族地區的自然村落和傳統村落不斷減少, 隨著這些村落的消失, 其村落文化、村落景觀也隨之消失。且大多數村落處于邊緣欠發達地區, 是城市勞務輸出的主要來源, 村民外出務工的現象普遍, 尤其是年輕人受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影響, 不愿回農村, 大部分在外地務工, 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牧區受外來文化沖擊較為嚴重, 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牧民定居、城鎮化建設等政策的引導, 牧民們開始定居, 從而出現了“嘎查” (漢語意為“行政村”) , 因此改變了傳統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 一些傳統的習俗、儀式、節慶活動不斷簡化, 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服飾、語言被年輕一代所拋棄, 而一些傳統的宗教信仰文化和儀式也因年輕人的外出, 缺乏支撐而取消或消失。
2.4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鄉村的基礎設施與游客在旅游中的需求息息相關, 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所帶來的交通、通訊、衛生等方面的問題, 導致許多鄉村旅游景點留不住游客、游客重游率低, 制約鄉村旅游的發展。近年來通遼市依托科爾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風景大道構建全域旅游的思路, 將鄉村旅游作為重點建設和規劃項目, 爭取資金提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建設了一批交通、衛生和通訊等基礎設施, 但是離“美麗鄉村”、“生態宜居”的目標還相去甚遠, 也不能滿足目前鄉村旅游迅速發展的需要。
3 通遼市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3.1 整合產品, 突出特色
通遼市旅游資源類型豐富, 民族文化歷史悠久, 各旗縣都有各自特色的旅游資源, 因此在開發旅游產品時, 應充分考慮當地文化特色和資源條件, 突出不同的主題。深入挖掘當地民俗和文化特色, 豐富鄉村旅游內涵, 開發一系列游客能夠參與、體驗、感受鄉村生活的旅游產品。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如休閑農業和鄉村度假產業, 帶動餐飲住宿、農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建筑和文化等關聯產業發展, 多方面增加農牧民收入。
3.2 完善機制, 培養人才
完善鄉村旅游人才引進政策, 尤其是對城市返鄉、回鄉創業的人群應進行多重政策鼓勵, 加大對民族文化、民俗的宣傳力度, 增強民族自豪感, 吸引一批“愛家鄉、懂鄉村、有文化”的旅游人才, 推動通遼市鄉村旅游的長遠發展;構建鄉村質量體系和標準, 制定完善的發展標準, 并對農牧民從業者進行系統培訓, 提高其管理經營水平和服務水平。
3.3 有序規劃, 合理開發
鄉村旅游的有序規劃是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基礎, 若規劃不當, 則會引起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等現象, 不利于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通遼市鄉村旅游開發仍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 同質性資源較多, 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也停留在淺層次, 因此, 需要管理部門進行深入研究、統籌規劃, 進行合理、有序的規劃和開發。
3.4 依托節慶, 帶動發展
節慶活動能夠有迅速提高旅游地知名度, 有效塑造旅游地形象。通遼市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與之相結合的節慶活動也較多, 如“818賽馬節”、“大青溝民俗文化旅游節”、“寶古圖沙漠旅游節”“金秋采摘節”、“烏旦塔拉國際楓葉節”、“草甘沙漠文化旅游節”等節慶活動的舉辦, 每年都能吸引大批游客。各旗 (市、區、縣) 應結合當地資源特色, 開發或豐富節慶旅游產品, 加大規劃和宣傳力度, 有力帶動鄉村旅游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 鄉村旅游產品也要依托節慶活動的優勢, 不斷豐富產品層次和內涵, 做好鄉村旅游產品的策劃、組織和包裝, 把通遼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納入旅游整體形象進行宣傳, 加強與主流媒體、大型旅行商和旅游電子商務等多種媒體平臺合作, 開展專業的旅游產品市場銷售和網絡營銷。
3.5 加大投入, 完善設施
加大資金投入, 完善鄉村道路交通網絡, 在農村道路設置完善的地名、景區和路線指示標志, 在道路路沿線特色的景區設置觀景臺、停車區等標識。改善農村牧區垃圾、污水、廁所等鄉村環衛設施, 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 提高農牧民的生活品質。完善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設施。建立和提升通訊設施等鄉村信息服務設施, 以便游客及時了解鄉村旅游信息, 提高旅游過程的自主性和便捷性。(作者:屈銀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