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中央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鄉村振興, 其目的是要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以農業為切入點, 通過分析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得出要實現農業強的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國鄉村振興的發展部署是到建黨100年時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到2035年時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 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50年時鄉村全面振興, 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重點關注農業生態問題, 通過分析現有農業發展中的問題, 提出相應對策, 為解決我國農業發展出謀劃策。
1 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20世紀末, 我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糧食逐年增產, 解決了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 中國在經濟取得重大發展的同時, 農業發展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國農業的綜合生產力顯著提高, 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目前, 我國在大力推行現代農業, 結合國家“互聯網+”戰略, “互聯網+現代農業”也在穩步推進。
2 我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農業發展盡管取得了令人喜悅的成績, 但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
2.1 糧食自給率下降到較低水平
自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 我國農產品貿易出口額約為150億美元, 進口額約為100億美元, 始終保持5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是, 自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 我國農業開發度進一步加大, 農產品進口力度加大, 從2001年到2015年, 我國農產品貿易進口額由119億美元增加到1168.6億美元, 出口額由161億美元增加到706.8億美元。綜合來看, 我國作為世界上的傳統農業大國, 現在除了蔬菜、水果、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出口較為占優勢外, 其他各種大宗農產品, 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到豬肉、牛肉、牛奶、奶粉等, 幾乎都依靠大量進口。僅2015年我國大陸地區的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80%左右的較低水平, 且糧食進口數量沒有縮減趨勢。
2.2 農產品產業鏈仍處于較低端水平
由于我國農民普遍知識水平較低, 職業農民數量嚴重缺乏, 對“農業產業化”認識不夠。同時,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僅限于從事初級產品生產, 且規模較小, 使農業成為弱勢產業。許多地方在發展農業產業化時只重視龍頭企業建設、規模化生產, 忽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導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 農業產業鏈發展仍處于較低端水平。
2.3 農業污染嚴重, 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
近年來, 我國農業在迅猛發展的同時, 其自身造成的污染也日趨嚴重。農藥、化肥、農膜、飼料添加劑等不合理使用, 農、獸藥殘留超標等, 極大制約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 受工業化及城鎮化發展的影響, 某些農田受工業廢水污染嚴重, 直接影響我國農產品安全。
2.4 農業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
老齡化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之一, 農業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近年來, 為增加收入, 進城務工成為農村主要勞動力提高收入的路徑, 這直接導致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增加, 農業勞動力水平降低, 進而影響我國農業產出。
3“農業強”的對策建議
3.1 加大資金投入培養職業農民
黨的十九大中強調鄉村振興戰略要發展職業農民, 促進農業發展。我們可以以國家戰略為契機, 以發展職業農民為目標, 設立職業農業培養專項資金, 積極探索相關發展路徑。一方面, 可以加大現有高校對于農業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 特別是職業技術院校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培訓, 從高校入手培養職業農民。另一方面, 加大對現有務農人員的農業技術培訓, 可以組織農學專家、農業種養殖專家深入田間地頭, 讓農民能夠在家門口提高專業技術能力, 提高自身知識技能, 由傳統農民轉變為職業農民。
3.2 加快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 抵御國內外風險
在農業發展中, 要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來調整農產品種植面積和供給關系,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調整農業供給, 避免供給失當導致的農產品價格低迷或價格過高, 避免出現農產品市場不平衡現象, 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3.3 發展綠色種植, 保護生態環境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現在更關心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營養問題等, 這就對農業種植提出新要求。一方面, 我們要重設生產標準, 實現綠色種植, 這不僅包括化肥農業的使用標準重設, 還包括種植方式的變化。另一方面, 我們要修補過去的生態欠賬。對于已經污染的農田, 要加大治理力度, 保證農產品生產環境達到綠色種植標準。
3.4 加強農業產業鏈管理, 延長農業產業鏈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政府要增加交流平臺, 引導農產企業均衡發展,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實現農業的全產業鏈管理和農產產業鏈延長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 實現農業強。(作者: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