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鄉村振興戰略列為七大戰略之一。農科大學生作為農業高素質人力資本的重要來源, 是未來“三農”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農科大學生“三農”情懷的養成與校地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構建是促進農科大學生適應新時代“三農”工作、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七大戰略之一, 是新時代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有力舉措, 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二次借助農村發力的重要舉措,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促進中國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農科大學生與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村同齡人相比, 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 社會責任感強, 創新意識濃厚, 敢為天下先, 是改革的天然支持者, 他們都有著一定的專業水平, 能夠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問題。因此, 農科大學生作為農業高素質人力資本的重要來源, 更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前沿需要, 在促進農業轉型, 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農科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也是其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人盡其才的客觀需要和理性選擇。要構建“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 就需要農科大學生對農村充滿感情, 掌握三農工作技能, 因此在此背景下對農科大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明確鄉村振興的內涵
鄉村振興并不等同于農村經濟振興, 鄉村與農村雖然只有一字之差, 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長期以來對農村的稱謂從“農村”變成了“鄉村”。體現了黨中央對鄉村振興工作的新思維。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 我國對農村的稱謂一直就是鄉村。近代以來, 基于現代經濟學的“三次產業”分類理論, 才把鄉村定義為農村。農村是專門從事農業產業 (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 為主的經濟單元, 在現代經濟系統中將農村的主要功能定義為為城市生產糧食。
在中國古代的鄉村稱謂中, 鄉村所具有的功能卻不僅僅是單一的農業生產。中國古代的鄉村首先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地方, 而不是一個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事實上, 中國古代的鄉村是具有血緣關系、互助關系, 并形成了共同風俗習慣、文化和價值的地方, 這樣的地方才叫“鄉村”。因此鄉村是一個攜帶著中華民族歷史文明基因, 是生活與生產、社會與文化、歷史與政治多元要素集為一體的人類文明體。從這個角度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中國農村的稱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文件中恢復為鄉村, 代表著黨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種系統性的整體思維, 把鄉村重新還原為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與歷史的中華文明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個關于鄉村振興的二十字總體要求, 就是著眼于中國鄉村的整體振興, 要實現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系統性發展振興。中國鄉村社會的全面振興發展, 絕不是簡單就經濟搞經濟的工業化思維, 而應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歷史的整體角度系統性加以解決。
因此農科大學生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突破原有的工業化思維模式, 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歷史的整體角度系統性予以構建, 突出三農情懷、知識、技能與素質等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強化農科大學生“三農”情懷的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我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計劃指出, 將全力發展培育真正愛農業、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優秀的農民在良好的耕地上才能種出更加優質的農產品, 這些條件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重點體現在九個字———“愛農業、懂技術、善管理”上。
“一懂兩愛”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三農”干部隊伍的殷切期望, 也是農業干部的本色特質和基本要求。懂農業, 就要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不斷提升政策理論水平, 深入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 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新要求, 學深悟透習近平“三農”思想, 在大局下謀劃、在大局下行動, 確保中央的決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優化知識結構, 始終保持專業精神和創新精神, 不斷豐富“三農”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要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 提出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 拿出務實管用的措施辦法。愛農村, 就要為鄉村謀振興。要樹立起建設美麗家鄉、投身偉大事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等工作中建功立業。愛農民, 就要為農民謀幸福。要帶著感情做“三農”工作, 把農民群眾當親人, 多關心農民疾苦, 多幫助農民增收, 多向農民學習, 多從農民角度研究政策。
不管是對新型職業農民“愛農業、懂技術、善管理”的要求, 還是對“三農”工作隊伍“一懂兩愛”的要求, 首要任務是培養農科大學生的三農情懷。要做到心系農業、懷系農村、愛系農民, 這需要加強“三農情懷”教育培養體系的設計, 主要設置理論教育、實踐教學、文化養成三個模塊, 以課程、講座、報告、社會實踐、下鄉調研、農村考察、為農服務等形式落實“三農情懷”教育, 構建并完善農科大學生的職業情感、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一體的“三農情懷”培養體系。
三、推進農科大學生校地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的構建與完善
農科人才的培養不僅是高校的任務, 還需要地方和農業企業等參與, 共同促進人才培養的質量[2]。創新校地企協同育人機制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用的必由之路。美國康奈爾大學是世界頂級研究型綜合大學, 農業科學專業為其傳統優勢專業。該專業注重學生的寬進嚴出, 推行自由選課制, 啟發式教學方法普遍應用, 學生的“國際視野”與“本土經驗”培養深度融合, 校地企協同育人機制成熟。就國內而言, 華中農業大學通過“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廣、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機制, 構建優質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平臺。鑒于農業、農村轉型升級發展的強應用性特點, 依托高校專業與學科建設項目, 施行校地企協同育人將成為發展主流。
需要創立校地企多方資源與育人質量文化機制, 創構理論教學、實踐鍛煉、能力拓展、支撐保障“四平臺”, 由此優化創建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新體系, 解決農業農村深度變革與傳統人才知識結構相對單一、能力素質不足的矛盾。需要創建校地企融合支撐的“時間—空間—內容”三維立體實踐體系, 深化實施導師制下的“大田實踐計劃”, 學生“種上責任田, 開上新農機, 用上無人機, 聯上物聯網, 算上經濟賬”, 有效增強學生自主生產、自主管理、自主經營能力, 促進產學研用融會貫通。(作者: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