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鄉村建筑設計一直備受關注。文章圍繞鄉村典型自然環境——濱河區,從“三生同步”的角度研究建筑、水體、空間、景觀等諸要素彼此間的關系,以期為鄉村濱河建筑的設計提供一些參考。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逐水而居、伴水而作的傳統,河流與鄉村的形成、繁衍有著密切的聯系,為鄉村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因此,早期鄉村的建筑活動與河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現代鄉村建筑設計更是把河作為一種創作的意象和元素運用其中。如何讓濱河建筑與濱河區的結合充分發揮疊加的優勢,與“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同步協調,建設地域特色顯著、人情味十足的鄉村濱河建筑,顯得尤為重要。
一、相關概念
(一)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是指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作為實現我國農業轉型的推進措施之一,田園綜合體旨在建設一批集現代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以及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的特色文化鎮,其核心在于農地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二)“三生同步”
“三生同步”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指導思想之一,即堅持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1]。搞好生產是基礎及主線,提高生活水平是目的,生態建設是根本保障,這樣“三生同步”才能使農業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農民生活得到跨越式提升,農村形象得到跨越式美化。
(三)濱河區
濱水區(Waterfront)是指城市中陸域與水域相接的一定區域的總稱,空間范圍包括200至300m的水域空間及與之相鄰的城市陸域空間。濱河區從屬于濱水區的大概念范圍,水體是以河流為主,且水體具有明顯的線性輪廓以及蜿蜒曲折的變化趨勢。
(四)濱河建筑
濱河建筑可以理解為對建筑進行特定區位環境限定后的結果,它是指所有與河域發生關系的建筑總稱。“濱河”在本文中是指建筑外圍護結構距離河流水體直線距離200m內,二者之間無其他建筑或構筑物遮擋[2],這一限定條件強調的是建筑中的人們對水體空間的可達性。
二、鄉村濱河建筑現存問題
隨著田園綜合體建設進程不斷加快,鄉村濱河建筑設計日趨重要,但由于地方重視不足、設計缺乏指導,造成了鄉村濱河建筑與田園綜合體的嚴重脫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選址
在沒有對地方性資源進行深入整合分析的情況下,盲目跟風建設,導致鄉村濱河建筑與鄉村的整體資源不搭配。例如,選址缺少特色景點、吸引力不足,或是選址較為偏僻、交通不便等問題凸顯。
(二)產業聯系
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的特征是村落內產業之間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然而,很多鄉村濱河建筑未能與村落產業、當地生產緊密聯系,建筑獨立存在,單純地提供基本的建筑功能,未能實現互相融合、多元發展。
(三)生活維系
一些鄉村濱河建筑在建設的過程中,較為隨意地模仿現代城市的建筑元素,忽略其本土村民生活習慣與文化認同感,對人們生活的空間場所缺乏地域性思考,這極大地破壞了本地生活的特殊性和原生性。
(四)生態保護
生態建設是田園綜合體的根本保障,守住了綠水青山,才會擁有金山銀山。但是,在鄉村濱河建筑規劃和建設中,為了謀求眼前一時的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導致河道污染、河岸變形、河床破壞的案例比比皆是。生態保護作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的底線思維必須大力重申和踐行。
三、鄉村濱河建筑設計策略
鄉村濱河建筑設計的本質是在準確定位與分析的基礎之上,以整體空間營造為根本,全面統籌處理建筑與河體、地域特色、場地高差等方面問題的設計過程。在田園綜合體的大背景下,從“三生同步”的視角出發,筆者分別從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三個層面分析鄉村濱河建筑設計策略。
(一)田園生產
1.建筑功能與產業互動
田園生產以鄉村的產業為依托,鄉村濱河建筑的功能定位應該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當地特色產業,形成集生產、展示、體驗、銷售于一體的功能復合型建筑,使建筑功能與產業形成三位一體的互動模式:第一,根據現有產業模式,進行與之相匹配的建筑功能設想,討論其可行性。第二,伴隨鄉村基礎功能的不斷完善,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產業發展模式進行相應的轉型,建筑功能也應及時調整。第三,鄉村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鄉村經濟的增收,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實現建筑功能與產業賦能的充分融合。
2.建筑建設與生產結合
鄉村是建筑材料生產的地方,如木材、蘆葦、柱子、黏土磚等傳統材料,具有可再生性、成本低等優點。但是在新建筑材料涌現、施工進度緊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之下,許多鄉村建設的“土”材料、“土”做法逐漸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鋼筋混凝土。濱河建筑在設計與建設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生產的建筑材料,通過對其物質性能和美學價值的挖掘和展現,塑造獨具特色的鄉村濱河建筑。
(二)田園生活
建筑是人們居住和使用的空間,限定了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同時其功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鄉村濱河建筑處在一個柔性邊界的空間之中,其中的田園生活具有多樣性。
1.外部空間整體性
為了更好地處理建筑與外部空間的關系,美國景觀建筑師羅杰·特蘭西克指出:“圖底理論是研究地面建筑實體和開放虛體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3]在城市環境中,建筑實體由于體量較大、對人的視覺刺激較強,通常成為人們感知的對象,周圍的空間則被忽視。因此,建筑被稱為“圖”,模糊的事物被稱為“底”。圖底關系理論對鄉村的空間設計同樣適用。濱河空間作為整個鄉村空間組成的一部分,其空間架構的重塑首先從大的層面出發,研究整個村落甚至周圍幾個村落的肌理關系,以此為依托指導濱河區域場地空間的塑造。
2.場所感營造
學者布朗、伯金斯、朱麗安妮與費爾德曼認為,場所感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過程,是對場所引起情感聯系的行為。形成場所感的因素或特征包括:能夠引起強烈情感反應的地方;可以顯示個人身份或信念的地方;可以提供個人可控制的有隱私和寧靜感覺的地方;能夠穩定個人與社會關系相互作用的地方[4]。水環境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從原始村落的形成開始,水環境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現代村落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水環境的滋養。鄉村濱河建筑場所感的營造,應以情感與環境的關系為引線,讓人的記憶、感受等情感因素與空間資源之間產生互動,讓村民對濱河建筑場所有依附感,喚起內心深處對河流的感情。
3.室內空間物理環境
濱河區水體的存在對建筑室內的物理環境,如溫度、濕度、通風等有明顯作用。第一,水體對建筑室內的加濕效應。一般情況下,室內的空氣濕度對人的生活有很大的益處,但在汛期高水位時,要注意做好防潮除濕,保證室內生活不受影響。第二,水體對建筑室內的通風效應。由水面和陸地之間溫差導致的“水陸風”,加快了室內氣流的交換速度,帶走一定熱量,在夏天可以降低室內溫度、增加生活舒適性,在冬天則需要考慮建筑的保溫設計問題[5]。第三,水體對建筑室內空氣質量的影響。濱河區由于河流水體的流動性,水分子裂解容易產生負氧離子,此外,水體對二氧化碳、塵埃顆粒等有吸附作用,能夠凈化空氣,有效提升室內空氣質量。
4.室內空間精神功能
空間的精神功能建立在物質功能基礎之上,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以人的文化、心理、精神需求為出發點,從生活習慣、審美情趣、民族習俗、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打造適宜的建筑室內環境,使人們獲得精神的滿足和美的享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將優秀的人格比作山水,道出了水蘊含的美好精神:思維敏捷靈動,心態歡愉樂天。“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認為,“道”蘊于水中,最高境界的德行便如水一般,利善而又能處惡。這也促使了中國道教文化重視自然、“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的形成。人們面對河流,隨著時間的不同、視角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鄉村濱河建筑使人的生活狀態與濱河環境充分融合,有助于打造高品質、有情調的田園生活。
(三)田園生態
1.融合生態環境
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現代建筑設計也越來越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但是在快速的城鎮化過程中,很多時候忽略了自然環境之于建筑的重要意義,導致環境遭受重創、建筑與自然割裂甚至凌駕于環境之上。當前,人們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正在努力探索建筑與生態環境的融合設計。
濱河建筑設計應對水體環境進行重新梳理,打造多視點、多視角的景觀。根據現有水體常年走向形成的岸邊形式,進行適應性的調整、修復,使其展現出自然的狀態;根據常年水位變化,布置河岸自然原生植物與人工綠化植物。同時,營造親水、近水、離水等幾個方向維度的景觀。例如,結合岸邊的坡地起伏狀況,進行植物高、中、低三個垂直方向維度的環境設計;對原有的岸邊樹木進行最大化的保留,營造一種相互融合、彼此和諧的生態環境。
2.建筑接駁形式
建筑從屬于特定的環境,同時又反作用于環境,最終形成有機和諧的整體。建筑與場地要素的接駁形式至關重要。英國規劃師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提出,建筑形式應追隨自然適宜性[6]。對于鄉村濱河建筑而言,建筑與水體的關系最為關鍵,處理好與水體的接駁形式是建筑特色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田園生態保護的要求。水往低處流,形成河道的原因之一是此處地勢低洼,建筑與坡地的接駁處理方式直接影響著沿河生態環境的建設。
(1)建筑與水體接駁形式。
濱河是鄉村濱河建筑的典型特點,水環境是田園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筑與水體的接駁形式會直接影響田園生態環境??蓪I河建筑與水體的接駁形式分為臨水形式、探入形式、內含形式三種。一是臨水形式,建筑對水體生態產生的影響最小,主要是防止建筑施工、生產生活廢水污染水體。二是探入形式,建筑有一部分架空于水面之上,建筑底面與水面之間的距離對建筑親水性有重要影響。如果距離過大,會導致人們對水面的親水欲降低;如果距離過小,會導致水面空氣流通不暢,對水體生態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在分析水流速度、空氣流速等因素的基礎上,保證建筑親水性與水體生態之間的平衡。三是內含形式,建筑呈“島”式坐落于水面之上。如果水體中無島,則需要人造形成,要慎重考慮對水體生態環境的影響——原則上盡量不要采用此種方式。如在原有小島上建設,應處理好建筑基礎與水下環境的交接、建筑廢水的排放、到達建筑的交通方式對水體的影響等多方面問題。
(2)建筑與地形接駁形式。
根據河岸的坡度不同,可以分為緩坡、斜坡、陡坡幾種形式,不同坡度有不同的接駁方式。第一,緩坡水岸有勒腳和跌落兩種接駁形式。勒腳的處理方式便捷高效,將建筑直接抬高,實現河岸空間的騰讓,對保護生態環境、河岸的穩定性十分有利。跌落的接駁方式是建筑垂直于等高線,順著坡勢形成階梯狀,建筑的底面與屋頂面都呈臺階的錯疊形式。整個建筑順應河岸走勢,與地形緊密結合,具有一定的藏匿效果,減弱了建筑體量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第二,斜坡水岸通常有筑臺、錯層兩種形式。筑臺通過對地表進行開挖和回填,形成平整的臺地,然后在其上修筑建筑。原有河岸生態環境較差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分級放坡、綠化覆蓋、平臺結合的方式來改善環境。錯層形式是將建筑內部同一樓層的底面做在不同的標高上,增強了建筑對地形起伏的變化能力,建筑的內部空間也更加豐富。相較于筑臺,減少了土方量的開挖,對河岸原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第三,對于高差較大的陡坡,常用掉層的手法處理,有縱向掉層、橫向掉層、局部掉層三種形式。采用掉層處理方法,可以避免對基地的大規模動土,形成階梯狀的底面,對保護河岸生態有一定的益處。
3.景觀設計再造
建筑具有穩定的不可動的物質形象,環境則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景觀作為整體環境的一部分,對建筑起到較強的烘托作用。首先,點狀景觀對整體景觀的塑造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建筑布局時,應分析現有的點狀景觀資源,能夠與建筑融合的采取避讓圍合,有一定價值但不能很好融合的進行移植他用。根據建筑設計以及整體景觀塑造的需要,進行新增點狀景觀的配植,打造新舊共存、多點結合的景觀格局。其次,河道本身是帶狀展開的,依托河岸線可自然形成線狀景觀,它具有極強的方向引導性,可以結合行動路線布置,注意對河岸線進行補充性規劃提升,避免“大動作”,這是線狀景觀與河岸生態環境再造的根本點。最后,水面是濱河區主要的面狀自然景觀,在進行設計前,須明確本塊匯水面與周邊用地的雨水交流情況、匯水面積、平均坡度等,以此作為整體布局的基礎。景觀細節設計上應滿足視覺與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再結合局部地形及徑流特點,調整場地中各元素的位置關系、計算要素尺度,以達到更佳的水面景觀效果。
結語
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的背景下,本文從“三生同步”的視角研究鄉村濱河建筑設計,將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與建筑功能、空間、景觀等要素進行融合探究。需指出的是,“三生同步”的全面優化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需要不斷調整完善;鄉村濱河建筑的設計理論仍不完備,需要各學科相互配合、實踐與理論并進,共同推進其發展。(作者:李昱翰 安鼎昌 范青楠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