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特色小鎮的建設中, 必須明確特色小鎮的內涵和特色。產業特色不夠鮮明, 行政干預、長官意志, 特色小鎮房地產化是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特色小鎮建設唯有特色, 才能贏得競爭優勢;要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制度,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要嚴防政府債務風險, 嚴控房地產化傾向。
我國幅地遼闊, 各地經濟背景、自然資源不同, 特色小鎮內涵的的界定也不同。
1 特色小鎮的內涵
特色小鎮是指有特色產業、特色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旅游特征、文化內涵和一定社會功能的綜合性的開發小鎮。具有特色產業、生態旅游、社區居住的綜合體。特色小鎮是既有現代化的辦公場所, 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性化的交流場所、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設施。
2 小鎮的特色
2.1 產業特色
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特色產業, 一般是新興產業, 也可以是各具特色的、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業、商貿物流業、現代制造業、科教文等傳統產業。產業定位不能“大而全”, 要力求“特而強”。要有可持續的產業支撐, 應結合所在的產業、人才、資源等優勢, 培育、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把促進產業發展作為建設特色小鎮的立足點, 以特色產業發展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2.2 文化特色
特色小鎮是必須具有文化內涵, 它既包括歷史傳統文化, 也包括一些特色文化, 如創新文化、社區文化、物態文化、行為文化、鄉村文化等等。在建設特色小鎮時, 應保持這些文化的原生態性、靈動性, 能夠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的特色小鎮一般具有獨特的文化印記和符號;應培育創新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山水文化, 匯聚成小鎮獨特的人文資源, 形成獨一無二的區域特色文化。只有這樣小鎮的文化魅力才能得以彰顯, 內涵才能穩定下來, 小鎮才是真正有文化個性特色, 散發著迷人魅力的特色小鎮。
2.3 生態特色
每個特色小鎮要以獨特的產業定位為核心, 同時, 要著力打造獨特的產業生態圈, 要體現獨特的生態文化, 每個特色小鎮的建筑、設施和植物、應與自然環境自然融合, 相互協調, 相得益彰。
在生態文明的理念下, 打造特色小鎮時, 應堅持走綠色、環保、低碳、環境優美的生態發展道路;應按照生態發展的要求制訂小鎮發展、產業發展規劃, 不斷優化美好生態環境;特色小鎮的工業發展應引進高科技、生態環保型、高效益的項目;應積極發展生態農業,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觀光農業, 以生態農業帶動生態旅游, 成為“宜居、宜商、宜業、宜養、宜游”的特色生態小鎮。
2.4 旅游特色
特色小鎮的建設, 旅游不是核心目的, 但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撐, 小鎮會更有生命力。山水風光、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古舊村落、人文歷史等都是旅游題材。文化旅游逐漸成為人們生活追求的新時尚, 中國旅游已經從傳統的觀光游向以特色文化小鎮為主題導向的“文化深度游”、“文化休閑游”轉變。還有工業旅游、體驗旅游、教學旅游、健康旅游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
2.5 社區特色
特色小鎮的社區功能是指要有為小鎮常住人口和創業就業人員提供社區服務的功能, 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特色小鎮的關鍵點在于, 它不僅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 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 創業、創新、商貿、休閑、度假的場所。每個特色小鎮要全面挖掘社區的自身資源, 打造以社區文化、特色產業為龍頭, 兼顧宜居性和服務性為一體的新型社區。
3 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最近幾年, 特色小鎮在全國蓬勃興起。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 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3.1 產業特色不夠鮮明
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是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一些地方對本地特色產業、旅游資源、文化遺產等認識和挖掘不深, 產業規劃和城市功能不切實際, 在發展模式上粗淺模仿、生搬硬套, 他們往往希望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來維持小鎮運轉。當前, 特色小鎮產業發展主業不強, 高端不夠, 特色內涵挖掘不充分, 在發展路徑、風貌打造等方面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
特別是主導產業特色不鮮明, 核心競爭力不強, 集群集聚發展程度不高, 部分相鄰小鎮還未形成錯位互補的發展關系, “一鎮一業”的發展格局尚未有效建立。
3.2 行政干預、長官意志
很多領導干部仍受傳統的管理思想的影響, 對特色小鎮建設采取包攬的做法:一些地方政府習慣傳統模式搞特色小鎮開發, 還有一些地方政府貪大、求多、圖快, 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形象變化, 中西部地區也提出要短時間要打造數十個特色小鎮。部分特色小鎮由于缺乏實力雄厚的特色產業和資金, 政府干預過多, 導致小鎮的經營不善, 負債累累。而不具備條件, 靠行政推動, 一味模仿復制, 勝者寥寥。
3.3 特色小鎮房地產化
特色小鎮不是越多越好, 盲目發展潛藏風險, 很多地方“一哄而起”做小鎮, 難免盲目跟風。特色小鎮不是新一輪跑馬圈地蓋房子, 一旦房地產化, 就會適得其反。有的地方政府好大喜功, 鉆政策的空子, 假搞小鎮實際真地產, 加大了房地產庫存、造成新的危機。嚴控房地產化, 目前, 特色小鎮房地產化已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一個最突出、最普遍的問題, 它的存在, 勢必給特色小鎮建設帶來無法估量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存在會嚴重制約實體經濟的發展, 對特色小鎮和當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4 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考
4.1 特色小鎮建設唯有特色, 才能贏得競爭優勢
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 要結合自身特點的基礎上, 找準產業定位, 進行科學規劃, 挖掘特色產業;要找尋自己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 打造出獨特的產業生態;要聚焦: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科技、創意產業、健康醫療、養老、現代農業、歷史經典等特色優勢產業。
政府部門應深入調研, 細致謀劃, 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 具有戰略性、成長性的產業, 并把已經具備一定產業集群規模的產業作為特色小鎮創建的主導產業。
4.2 要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制度,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政府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制定相應的政策標準, 對各項制度進行創新, 為小鎮建設提供制度性保障。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創新探索、因地制宜、產業建鎮、以人為本、市場主導的原則。特色小鎮的建設、運營應該是以市場為導向, 按政府引領、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式來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特色小鎮最核心的不是區域位置, 也不是建筑, 而是真正吸引人是亮點, 留得住人是關鍵, 玩概念、忽悠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項目沒有核心驅動力的主題和特色, 東施效顰注定失敗。
4.3 要嚴防政府債務風險, 嚴控房地產化傾向
以量化的指標, “大躍進”的速度發展特色小鎮, 既不切實際, 也會造成重大損失和后遺癥, 會存在嚴重的“模式同質化、內容空心化”的問題。往往規劃很美好, 而落實很糟糕, 眾多的特色小鎮淪為地產項目。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 政府不能大包大攬, 過度舉債, 要營造一個以市場為導向、分工明確、政企合作的氛圍, 使特色小鎮建設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特色小鎮光用錢, 靠行政手段, 而沒有一系列的制度和創新保證也是造不出來的。(作者:唐祥珍 杭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