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是當下拉動我國鄉村發展的新生模式。成功的田園綜合體可盤活農村的“三生”空間, 吸引外來資本的注入, 為當地的鄉村空間帶來重構, 提升本地的經濟和環境。以無錫市陽山鎮拾房村為例, 通過實地調研和半結構化訪談, 對田園東方的開發建設進行研究。通過對建設田園綜合體前后的拾房村“三生”空間進行對比, 研究拾房村的鄉村重構問題。結果發現:在田園綜合體建設前后, 鄉村的“三生”空間由單一的空間組合變成了復雜的復合型空間, 鄉村的土地空間得到了升華, 構建了產—居—業—游—樂合為一體, 農業發展動力強勁、旅游服務功能完善、環境宜居宜業的田園綜合體, 這不僅是對美麗鄉村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響應, 更營造了一種理想的生活空間。
1 引言
城市與鄉村發展的現實問題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城鄉差異巨大, 城市與鄉村發展呈現兩極發展狀態, 我國的鄉村資源利用率低、農田空置、經濟發展緩慢、鄉村特色和文化逐步消失, 鄉村低效粗放的經濟模式和基礎設施建設遠低于城市發展。國家發展水平的提升對我國鄉村發展標準的要求不斷提高, 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并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現代鄉村的功能和作用有了轉變,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必然要進行鄉村的空間重構。
我國發布的“一號文件”給鄉村發展帶來契機, 文件提到:“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 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文件頒布之后, 全國各地分別開展了各種類型的田園綜合體建設, 這是對美麗鄉村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響應。但田園綜合體建設是否為鄉村發展帶來明顯的成效, 又如何影響鄉村空間, 如何體現出美麗鄉村與新農村的還需要探討。本文通過對我國國內第一個田園綜合體項目“無錫田園東方”的調查, 對無錫陽山鎮拾房村進行了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田園綜合體的作用機制和作用模式, 通過田園東方建設前后拾房村的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 (簡稱“三生”空間) 的變化, 探索無錫田園東方建設對無錫陽山鎮拾房村鄉村空間重構帶來的影響。
2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概況
拾房村位于“中國水蜜桃之鄉”———陽山鎮。陽山鎮地處江南水鄉無錫, 南臨太湖, 北靠京杭大運河, 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豐沛、雨熱同季、環境優美、周邊經濟發達, 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旅游資源。2007年3月, 陽山鎮被批準建設省級火山地質公園。陽山鎮火山周邊土壤肥沃, 蘊含豐富的溫泉資源, 適宜水蜜桃生長;境內保存有完整的始建于宋代的陸墟橋、清代的安陽書院、新瀆老街等歷史古跡, 其中安陽書院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無錫田園東方基地位于陽山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的北部, 與大小陽山相對望。基地內最大的特色是由穿流而過的雙河與數公頃水田桃園構成的“一山二水七分田”的典型江南鄉村濕地, 水資源占有率是該地區別于其他地塊的最大優勢。本文對一期開發的“無錫田園東方蜜桃村”原拾房村進行了研究。
2.2 研究方法
實地調查法:運用區域調查和區域分析方法對研究區域進行實地調研, 收集第一手資料, 并對調查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在本研究中, 我們在無錫陽山鎮拾房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走訪游客、村民和園內從業人員, 采用半結構化訪談, 主要包括游客、在此務工的原住民和田園東方工作人員。每次訪談時間在30min以上, 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 (1) 游客-所在地、家庭成員、年齡層、教育程度、月收入、來田園東方蜜桃村的頻率、選擇田園東方蜜桃村游玩的原因、是否在蜜桃村購買或租用別墅、認為園區內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2) 在此務工的原住民家庭基本情況、耕地資源、住房條件前后對比、年齡層、教育程度、月收入、參與旅游生計活動的影響因素、旅游影響感知。 (3) 田園東方管理人員-家庭基本情況、耕地資源、年齡層、教育程度、月收入、參與旅游生計活動的影響因素、旅游影響感知、對拾房村旅游發展概況的認識、參與旅游生計活動的意愿程度和原因。通過這兩種研究方法, 可有效掌握拾房村在改造前后各階層對田園綜合體的親身感受和滿意度, 直觀感知田園綜合體建設是如何對鄉村空間重構產生影響的。
2.3 研究區域建設內容與現狀
田園綜合體建設是對美麗鄉村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響應。田園東方建設以“田園生活”為目標核心, 設計了貫穿生態與環保理念的三大板塊———現代農業、休閑文旅區和田園社區。為呈現原汁原味的江南農村田園風光, 項目選址于拾房村舊址。采取“就地取材, 修舊如舊”的方式, 選取10座老房子進行修繕和保護, 保留村莊內的古井、池塘、原始生產農具、原生樹木, 最大程度地保持村莊的自然形態 (表1) 。
現代化的休閑觀光農業:田園東方對拾房村的生態和農業用地進行了重新規劃, 休閑觀光農業集中在“四園三區一中心”。“四園”分別為水蜜桃生產示范園、果品設施栽培示范園、有機農場示范園、蔬果水產種養示范園;“三區”為休閑農業觀光示范區、果品加工區和物流園區;“一中心”為綜合管理服務中心。以深化既有農業資源和開拓農業發展新方向為發展目標, 原基地范圍內成塊和質量較好的桃林、菜地被保留, 作為觀光農業示范區和整體景觀的部分節點。基地內的田地部分由原來村民經營, 部分由雇工和專業人員經營。基地范圍內的桃林作為開展桃花節和蜜桃節的基地, 供游客觀賞和采摘。基地范圍內的菜地供園內餐廳使用或游客參觀采摘或自己現場制做菜品;水蜜桃由原來的村民到集市上賣到現在村民直接從產地郵寄到全國各地, 或當場采摘賣給游客, 這樣水蜜桃的價格翻了幾番, 而水蜜桃的衍生品———水蜜桃汁、蜜桃果酒、桃膠、桃木文旅作品等更是獲得了廣大游客的喜愛。
表1 拾房小鎮建設項目內容
幸福宜居的田園社區:田園東方打造的文旅板塊占地面積約66.7hm2, 構建了集農莊、教育、餐飲和住宿為一體的現代浪漫鄉村生活社區。首先, 對原住民進行了集體搬遷, 搬至基地范圍西北邊的多層樓房內。其次, 對基地內的老房子保留了建造較精美和完整的老房屋, 與清境旅游投資管理公司合作, 配合項目主題對老房進行了重建, 融入文旅創意設施和現代化設施, 作為游客休閑的區域, 延長游客滯留時間, 增加人氣。通過對鄉村遺址文化的包裝, 營造出田園休閑氛圍, 形成一個集鄉村景觀與現代設施的民俗居住地。第三, 田園東方打造的是一個以生態田園生活為核心的現代鄉村文化休閑項目, 旨在為都市人群塑造鄉村浪漫主義的休閑之地。
生態和諧的田園小鎮:田園東方把現代藝術和田園景觀進行了相互融合, 建造了功能齊全、宜居宜業的田園小鎮。小鎮由以下項目組成:種植蔬果農產的農莊農場、供兒童游樂的全木制非動力式綠樂園、以素質教育為主的華德福學校、小鎮圖書館拾房書院、具有農村特色的休閑商業拾房市集、主題咖啡店井咖啡、臺灣手工面包房窯燒面包房、“鄉”主題的主題餐廳、花間堂民宿和桃溪別墅區。田園東方的這些公共服務設施不僅吸引了很多人來此經商、居住、休閑游玩, 還有很多學校和公司來此開展會議、培訓、素質訓練拓展項目和團建活動。
3 田園綜合體的“三生”空間映射與改變
3.1“三生”空間映射
一般情況下, 傳統鄉村空間可分為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包括滿足本地社區需求的普通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務用地等;生產空間包括進行傳統農業生產活動的耕地和旅游產業、工業用地等其他產業用地;生態空間則指村落外部的灘涂、有林地和荒地等生態環境用地。對現代新型鄉村而言, “三生”空間變成了邊界模糊的新型復合空間。生活和生態空間的生產化使新型鄉村中出現了生產—生活復合空間和生產—生態復合空間。本文將田園東方基地內的空間分為:生活空間、生產—生活復合空間、生產—生態復合空間、生產—生活—生態復合空間。其中, 生產—生活復合空間包括以原有住宅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旅游餐飲、購物、娛樂和住宿用地等;生產—生態復合空間包括以現有的生態用地為基礎和被用于旅游活動的水體、灌木林地等;生產—生活—生態復合空間主要體現在旅游綜合體部分, 是新興產業的集中區和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區。
主要是: (1) 生活空間。在項目范圍內, 生活空間主要體現在原住民的居住區、游客的民宿體驗區和新居民的別墅區。 (2) 生產—生活復合空間。從空間格局看, 拾房村的生產—生活復合空間集中體現在由拾房村舊房改造的花間堂民宿、展覽售賣水蜜桃衍生產品的田園生活館、多多面包房和饗餐廳、休閑社交場所拾房咖啡、拾房手作和拾房書院等處。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原中心村大量的傳統生活空間經過拆遷, 對部分保留完整的古房屋進行了修繕;二是這些老房屋周圍的耕地經過重新規劃設計, 種植了供游客觀賞的花卉植物, 供采摘、販賣和直供田園東方餐廳使用的各類蔬菜;三是該類用地由居住向旅游住宿、娛樂、購物、餐飲綜合發展轉變。生產—生活復合空間大多由傳統的生活空間轉變而來。田園東方現階段在已規劃的項目地塊內不僅以單純的旅游住宿為主, 還有娛樂、餐飲、會議、素質拓展、休閑、科教、購物等功能, 結合美麗的田園景觀, 為游客提供綜合型旅游服務, 為居民提供優良的生活空間。 (3) 生產—生態復合空間。在田園東方項目范圍內, 生產空間主要體現“四園四區”:“四園”為水蜜桃生產示范園、果品設施栽培示范園、有機農場示范園、蔬果水產種養示范園;“四區”為農業休閑觀光示范區、苗木育苗區、產品加工物流園區、現代農業展示區。中心村落外部形成以游憩活動為主導的生產—生態復合空間。數公頃桃林原為陽山鎮各村農戶各自種植的桃林, 現被田園東方收購, 既為游客提供景觀服務功能, 又作為田園東方水蜜桃生產基地和蔬菜瓜果種植示范園區。由于占用了農戶的耕地, 田園東方為農戶提供工作崗位和“五險一金”, 負責拆遷后的房屋建設, 每年給農戶一定補償。 (4) 生產—生活—生態復合空間。生產—生活—生態復合空間主要體現在旅游綜合體部分, 是新興產業的集中區和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區, 主要體現在項目中心的田園小鎮群, 根據集群和分布可劃分為田園親子游樂區、田園觀光區、田園休閑生活區、戶外體驗區和水蜜桃產業精品展示區。田園親子游樂區根據兒童成長階段設計非動力兒童游樂和親子互動項目, 為他們提供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的環境。田園觀光區延續鄉村肌理, 根據四季時令進行農作物種植配置, 通過精致農業觀光和體驗感悟田園生活;田園休閑生活區中, 在鄉村環境中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休閑和度假業態, 營造田園生活環境, 讓人們通過生活體驗感悟田園文化;戶外體驗區部分充分利用場域條件, 以路亞運動為基礎, 開展攀巖、皮劃艇、露營等戶外活動, 親近自然, 尋找快樂;在水蜜桃產業精品展示區構建“桃林+林下作物+林間動物”農業生產系統, 為游客提供水蜜桃產業示范觀光和體驗場所。
3.2 拾房村的三生空間改變
拾房村的空間形態變化:開發前, 拾房村的空間構成為簡單的生活、生產、生態空間;開發后, 拾房村的空間變為復合空間, 可分為生活空間、生產—生活復合空間、生產—生態復合空間和生產—生活—生態復合空間。田園東方開發后的拾房村的空間構成, 集合了產—居—業—游為一體, 農業發展動力強勁、旅游服務功能完善、環境宜居宜業, 既代表了田園思想, 也是一種理想的空間形態。拾房村的生活空間在田園東方的部分保留和重新規劃下, 村落的傳統生活空間由分散到集聚、單一到多樣, 形成不同板塊。田園東方將拾房村居民集體遷出原居地之后, 村落內部產生了產、居、游一體化的空間融合擴張。這種新型復合空間模式取代了原有傳統農業家庭養殖和日常生活空間功能, 生產—生態空間大部分由村莊耕地轉化而來。
拾房村的產業變化:建設前, 拾房村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 即蜜桃種植業。在蜜桃村建設后, 產業模式得到重構, 現階段發展的三產狀況見表2。在田園綜合體這一新田園主義的引領下, 拾房村的產業將進入特色化發展新階段, 優化第二產業, 結合現代農業, 植入第三產業。以鄉村休閑和文化旅游為核心, 引領一產增效、二產升級, 整體構建三次產業互動發展的格局, 奠定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
表2 拾房村 (田園東方蜜桃村) 現階段產業構成
拾房村各利益主體滿意程度:在半結構化訪談中了解到, 大部分游客來自于無錫市和上海市, 人均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 選擇蜜桃村是因為此地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 具有一定的科教娛樂設施, 對兒童有教育意義。部分游客是購買了桃溪別墅的固定客戶, 此類游客基本上每周都會來此休閑娛樂, 部分游客偶爾會租賃花間堂民宿或桃溪別墅, 來此的頻率為一月一次或兩次。游客認為田園東方蜜桃村較適合家庭集體出游度假休閑, 但由于一期田園東方蜜桃村的停車場還未建設, 非業主游客普遍反映路邊停車不便利。務工人員大多為本村或周邊村落的農民, 他們對居住環境和從事的生計活動基本滿意。田園東方的管理人員多數是來自周邊村鎮的大學生, 或學歷水平較高的外地人員, 他們對自己的薪資和工作環境均很滿意, 認為田園東方的建設促進了就業、改善了環境、拉動了地方經濟。
4 田園綜合體導向下的鄉村空間重構動力分析
4.1 內在動力
鄉村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轉變:對拾房村而言, 農戶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影響了拾房村內部“三生”空間的重構, 促進了復合空間的產生。原來的陽山鎮是種植水蜜桃的大鎮, 所轄各個村莊的村民均以種植水蜜桃為生, 但由于銷路限制, 陽山水蜜桃未形成品牌效應, 銷路窄、生產方式單一, 導致陽山鎮經濟一直難以發展。隨著田園東方的開發, 全國各地的旅游者節假日聚集在此處, 吸引了很多外來資本和新型業態注入, 拉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陽山鎮的水蜜桃形成了品牌, 打開了銷路, 帶來了極大的商機, 就業渠道和收入來源增加。研究期內, 拾房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基本完成了由傳統農耕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 實現了傳統鄉村空間到新型鄉村空間的重構。
鄉村內部的創新動力:鄉村資源利用方式和配置方式的變化是鄉村空間產生重構的內部創新動力。陽山鎮具有充足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溫泉資源、水資源、火山地質資源和清代安陽書院、新瀆老街等歷史古跡資源, 這些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導致知名度不高, 沒有成套的基礎服務設施。田園東方對拾房村進行重新規劃之后, 土地利用更加多樣化和集約化、資源利用更加充分, 在外來人員的帶動下, 村民參與建設, 鄉村原有的水蜜桃轉化為拾房村的旅游形象代表物, 村內未被利用的溫泉資源和濕地資源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村內的老房屋轉化為融合了鄉土與現代化設施的田園民宿, 帶動了村落內部產業結構變化。在這些動力的影響下, 拾房村完成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改變了傳統鄉村無生機的破敗景象 (表3) 。
表3 建設前后土地利用方式和配置方式變化
鄉村治理方式變革: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是傳統農村走向現代化發展的外部誘導。拾房村空間結構的發展變化是與村落治理主體的參與密不可分, 在改造過程中各主體之間主要由企業進行投資, 政府監管, 村民自覺參與。初期由政府主導的景區管委會對拾房村的原始村落進行統一管理, 村落外部大量耕地被征用, 村內村民集體拆遷上樓, 在原拾房村舊址保留了十余座完好的特色建筑, 由花間堂民宿承包, 作為田園東方的主要建筑節點, 位于拾房小鎮的正中心位置。村落發展中期, 由“東方文旅”為代表, 對拾房村進行了翻新和重新的規劃設計, 村莊的整體發展以企業為主。
4.2 外在動力
旅游業發展趨勢:拾房村位于陽山鎮北部, 距離無錫市中心約20km, 周圍有無錫黿頭渚、無錫靈山大佛和靈山小鎮等較強吸引力的旅游節點, 旅游市場廣闊。陽山鎮有關部門統計, 截至2018年5月10日, 無錫田園東方旅游接待游客228萬人次, 旅游直接收入11.1億元。自無錫田園東方蜜桃村建設以來,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 村內的別墅群和民宿供不應求, 因此傳統鄉村生活方式和空間重構的根本誘因來自旺盛的旅游市場需求。
城鄉一體化發展需求:由于長三角城鎮群的發展態勢、蘇錫常都市圈的區域結構和無錫市本身突破傳統圍繞中心城發展的空間局限, 形成了背靠太湖、依托區域、面向江海的大都市發展態勢。無錫市的農村聚落發展和村莊建設可通過田園綜合體這種模式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達到保護資源和增強農業活力的作用, 田園綜合體可積極促進城鄉內部空間重組, 使既有資源發揮更大的空間效益。在鄉村社會, 唯有發展產業才能帶動經濟發展, 現代農業和旅游業是鄉村較普遍的產業, 農業發展帶來的增加值不能滿足鄉村現代化, 而以城市人為消費主體的旅游業才能增加產值, 因此通過企業主導、政府調控、村民參與的形式, 將原始鄉村打造成現代田園夢想的歸屬地, 通過創造城市人的鄉村消費來解決物質水平差距。田園綜合體通過城鄉互動來解決文化差異問題, 無疑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5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無錫田園東方田園綜合體建設前后, 拾房村“三生”空間的變化來探索田園綜合體的開發建設對鄉村空間重構的影響。研究發現,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對鄉村空間重構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拾房村的鄉村空間由原始分明的三生空間變成了復合型的空間形態, 功能更完善、土地利用率更高、環境更宜居宜業。田園綜合體所營造的小鎮是一個可持續的生命有機體, 它由優質的自然資源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共同構成, 由開發者、原住民和游客共同參與維持運營。它盤活了農村的土地, 改善了鄉村的環境, 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促進了鄉村的現代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也為周邊的城市居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閑娛樂場所。
綜上所述, 田園綜合體就是以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 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的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與運營。對自然資源稟賦優良、交通區位優越的鄉村而言, 田園綜合體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模式, 它具有系統的框架和結構, 可及時有效地將傳統鄉村轉化為可持續的現代化美麗鄉村。現階段, 對田園綜合體而言, 國家政策的大力鼓勵和鄉村旅游市場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當今社會, 在“人本主義”復興的狀況下, 回歸田園這一思想所涌起的城市人的需求在科技推動下, 加快了這個模式的成功實現。田園綜合體將是我國鄉村和小鎮走向現代化,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理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