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括和分析了當前城市近郊型鄉村的發展方向——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城鎮化建設;探討了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目的與模式, 且結合近郊型鄉村的發展條件, 將鄉村建設模式化, 提出了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近郊型鄉村的發展模式;結合河南省焦作市蘇家作鄉的發展現狀, 構建出符合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的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結合的發展模式, 提取出農業生產、鄉村景觀、田園生活作為核心組織要素, 將其融入到現代農業板塊、文旅休閑板塊、田園社區板塊3大板塊中, 創造出宜游、宜居、宜業的近郊型鄉村。
近年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 城市與鄉村建設都迎來了大發展。相比一般的鄉村, 地處城市近郊的鄉村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 許多近郊型鄉村走上“以旅興農、以農促旅”的發展之路, 期待借此改善鄉村環境, 加速當地的產業轉型與經濟發展, 但有些由于缺乏系統性的規劃, 造成了建設成果良莠不齊的情況發生。
從目前鄉村建設來看, 近郊型鄉村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大方向———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城鎮化建設[1]。新農村建設是以鄉村地區為發展對象, 是鄉村面對自身的提升, 偏重于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與鄉村環境方面。對于近郊型的鄉村發展建設上, 容易出現“就鄉村論鄉村”的傾向, 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鄉村從城鄉地域分工體系中割裂開來, 孤立地、靜止地看待鄉村振興[2], 忽略了城鎮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 不能發揮出城市近郊的優勢。
農村城鎮化建設是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逐漸向周邊鄉村進行空間拓展的過程, 鄉村扮演著順應城市發展的被動角色[3], 把鄉村發展訴求簡單地看作是變成城市[4], 忽略了鄉村基于農耕文明的特殊需求, 易破壞農村深層次的社會生態, 導致鄉村發展萎靡不振, 最終走向消亡。
近郊型鄉村作為現代人空間上更容易觸摸到的凈土, 我們要用更現實、更嚴肅、更具體、更全面的態度去面對, 所以當前迫切地需要一種全局性的新模式來建設。
1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目標
2012年中國第一個田園綜合體———無錫田園東方在“水蜜桃之鄉”江蘇省無錫市陽山鎮實踐落地, 田園綜合體一詞橫空出世。從概念來看, 田園綜合體是基于鄉村地域空間, 以農業、農村用地為載體, 展現的是農民生活、農村風情和農業特色, 倡導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來開展工作, 目的是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且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合發展田園綜合體, 應選擇那些“得天獨厚”的鄉村建設試點示范, 這樣既能最大程度發揮所在區域的比較優勢, 又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消費者前來消費。
1.1 建設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田園綜合體應以田園空間作為載體, 以現代農業產業作為核心, 充分挖掘有當地特色的農業資源,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等, 同時發展農產品加工及休閑農業旅游業, 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實現農業產業優化升級, 農業增效, 農民增收[5]。現代農業體系倡導的是科學技術引導下的循環農業, 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
1.2 建設復合的田園休閑旅游空間
基于城市日益增長的休閑旅游需求[6], 為滿足現代人的“田園情結”與“鄉愁”, 田園綜合體應堅持以旅游為先導, 以鄉村資源為依托, 強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拓展傳統的旅游思維, 將單一的田園旅游觀光空間轉變成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餐飲住宿、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復合空間。
1.3 建設適合現代生活的田園社區
田園綜合體作為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生活居住的空間, 在建設過程中, 要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基本任務, 建設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與內外部交通設施, 創造出既符合現代農村生活又不失本土特色的田園新居。同時, 考慮到其旅游功能, 要結合本土地域文化、自然生態等特征, 以生態優先為指導, 塑造有地方特色的農林生產性景觀, 增加田園綜合體的吸引力。
2 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的城市近郊型鄉村建設模式
2.1 模式的提出
既要滿足近郊型鄉村自身的規劃發展訴求, 又要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保留田園本色”, 近郊型的鄉村發展可以以建設田園綜合體為目標導向, 結合城郊區位優勢, 以農業資源和田園風光為基礎, 以休閑體驗為特色, 為城鄉居民打造一個城市近郊型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和一個貼近自然、感受農耕文明和領略田園體驗的城市近郊型旅游基地。基于此目的, 本研究提出了以田園綜合體為目標導向的近郊型鄉村發展模式構想。
2.2 模式的內容組成
田園綜合體強調“三生融合”, 生活, 生產、生態三者互為因果, 相互促進, 期待打造出高品質的生活、高效率的生產、高文明的生態。以田園綜合體為目標導向的城市近郊型鄉村發展模式主要從生產模式、生活模式、生態模式3方面內容考慮, 且從3種模式中分別提取出農業生產、鄉村景觀、田園生活作為核心組織要素, 將3種要素分別融入到3個共生的功能板塊——現代農業板塊、文旅休閑板塊、田園社區板塊。
2.2.1 生產模式
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的近郊型鄉村發展應該始終把農業生產作為第一產業, 通過引入現代化的管理經驗、科學技術、信息化產業等, 使農業生產向著大規模、集聚化發展;以農業產品為基礎, 構建農產品深加工和相關工藝品生產業, 作為第二產業[7];研究發現旅游產業適用于具有良好生態、適當文化基底和政府及企業外部推動力的近郊鄉村, 所以將農業優勢與旅游觀光產業相結合, 發展瓜果采摘、動物喂養和農事耕作等休閑體驗性旅游作為第三產業, 將一 (產) +二 (產) +三 (產) 綜合發展, 形成完善的產業模式。
2.2.2 生活模式
田園綜合體追求的是田園之美, 以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的城市近郊型鄉村為基礎, 不僅要有適宜的人居環境, 還要考慮田園旅游價值。加強傳統的村落集中性與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 且給予當地村民提供更好的設施及公共服務, 通過資源整合、科學規劃、統一建設, 將發展潛力較弱、基礎設施差的行政村合并成為適合現代生活的新型田園社區;同時為增加鄉村旅游的吸引力[8], 延續農田方格網狀肌理, 創建出由自然田園景觀、農村聚落景觀、農業種植景觀等共同構成的田園特色景觀。
2.2.3 生態模式
生態空間的保護, 是近郊鄉村農業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發展的基礎。在推進現代化的同時, 要為鄉村的生態建設空間留有余地, 嚴格控制土地的開發使用, 建立合理有序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 防止過度開發對近郊區鄉村山水環境和田園的破壞, 留存近郊區鄉村良好的自然環境, 實現可持續發展。
3 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的焦作市蘇家作鄉的探索實踐
焦作市蘇家作鄉建設是對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的近郊型鄉村發展模式的一次實踐探索。
3.1 基本概況與可行性分析
3.1.1 基本概況
蘇家作鄉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西南部, 距離河南省焦作市區西南15 km, 東和示范區的寧郭鎮接壤, 西距博愛縣縣城東南10 km, 南臨金城鄉, 北臨陽廟鎮。全鄉總面積30.16 km2, 轄14個行政村, 167個村民小組, 8 800戶, 3.6萬人, 耕地面積有2 200 hm2, 是河南糧食高產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圖1) 。

圖1 焦作市蘇家作鄉區位圖
3.1.2 可行性分析
焦作市蘇家作鄉建設以田園綜合體為目標導向的城市近郊型鄉村, 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發展優勢。
(1) 地理位置優越, 交通便利。焦作市蘇家作鄉的對外交通非常便利, 可達性較強。焦晉高速公路和新焦濟高速公路在此交匯, 高速出口位于境內距蘇家作鄉政府所在地3.5 km處, G327鄭常公路從蘇家作境內穿過, 東連武陟縣通往鄭州市區, 西連博愛縣城通往山西。G20國道通過蘇家作境內, 直達太極發源地———陳家溝。
(2) 農業基礎雄厚, 具備現代農業基礎。蘇家作鄉是農業大鄉, 土地肥沃, 地勢平坦, 農業資源豐富, 盛產小麥、玉米作物, 且種植面積大。近年來, 通過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蘇家作在農、林、副等方面全面發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 蘇家作鄉已經初步形成了無公害的蔬菜種植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四大懷藥的種植基地等, 已經具備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基礎。
(3) 旅游資源豐富。蘇家作鄉的旅游資源豐富, 且遍布全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寨卜昌明清民居位于該鄉寨卜昌村, 以明清時期修建的近千余間民居被稱作“懷川大宅門”。且有縣級保護單位———懷村漢代古墓群、全省國防教育基地“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紈念館”、候卜昌關帝廟、北石澗甘泉寺、司家寨工業遺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蘇家作龍鳳燈、寨卜昌懷慶皮黃;現代游樂園有日月潭水上樂園。遍布全域的旅游資源有利于蘇家作鄉發展旅游的路線規劃及活動內容安排, 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旅游內容豐富度, 且能體現出當地獨特的生活特點和文化內涵。
(4) 發展前景好。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屬于新興發展模式, 將會有獨特的市場競爭力與市場前景[9]。當今社會節奏快和壓力大, 越來越多人渴望回歸田園, 鄉村旅游迎來了大發展, 近郊的焦作市蘇家作鄉依靠自身優勢, 以一種詩意的田園方式滿足著都市人的鄉野追求與鄉土情結, 吸引顧客絡繹不絕地前來游玩消費。
3.2 模式構建與總體規劃
基于焦作市蘇家作鄉基本概況, 結合田園綜合體目標導向下的城市近郊型鄉村的建設模式, 焦作市蘇家作鄉的發展模式主要從生產、生活、生態3個方面進行構建, 將農業生產、鄉村景觀、田園生活作為核心組織要素, 在規劃區內有機地形成3個關聯的功能板塊———現代農業板塊、文旅休閑板塊、田園社區板塊, 旨在打造出一個可居、可游、可憩的城郊型田園綜合體。
3.2.1 構建模式
(1) 生產模式。蘇家作鄉應以發展現代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圍繞第一產業衍生出商貿零售業、加工生產業等作為二產業;依托蘇家作鄉的農業資源、文化資源, 發展旅游觀光作為第三產業;三產協調發展, 實現產業之間的融合和共榮。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一是將傳統農業規模化, 通過加快耕地流轉, 耕地向種糧大戶集中, 提升農業耕種技術, 大力推進農業建設和中低產田地改造, 實現合作化、集約化發展;二是特色農業有機化, 以規劃區的特色花卉和果蔬為主導, 大力引進新技術, 栽培新品種, 打造優質農業精品帶;三是打造現代田園農業示范區[10], 依托現有生態農業示范區, 大力擴大和提升生態農業示范區的規模和數量, 形成集特色農業生產、體驗、觀光、管理等為特征的現代化都市農業園。四是打造休閑文化旅游區, 對寨卜昌、蘇家作村落空間、文化舊址進行整修, 試圖打造出一個集歷史展示、村史回憶、市民觀光、村民就業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歷史文化民俗展示與體驗空間。
(2) 生活模式。蘇家作鄉作為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活動空間, 一個鄉土氣息與城市文明交織的綜合社區, 既要保證原住民生活的穩定性、收入持續增長, 還要保證外來客源源源不斷地輸入。基于此, 蘇家作鄉既要有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生活服務設施與內外部交通設施, 又要有充裕的開發空間和有吸引力的田園景觀與文化景觀。具體從以下2個方面發展, 一是依托現狀, 打造出宜居的人居環境, 適度超前建設道路等基礎設施, 完善供水、排水、電力、電訊、交通等各項設施, 加大環境生態綠化建設, 完善環衛設施;二是村莊的風貌規劃建設, 以農林田園景觀和特色文化風貌相結合, 其核心區域是蘇家作龍鳳燈舞文化展示旅游區和寨卜昌懷商文化旅游中心, 初步形成一個既有現代生活氣息, 又有傳統鄉村風貌的田園式特色村。
(3) 生態模式。田園綜合體導向下的焦作市蘇家作鄉作為集以生態大地為背景下自然田園景觀、農村聚落景觀、農業林業種植景觀等共同構成的景觀綜合體, 需要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的田園生態模式[11]。一要加大生態循環農業建設, 形成糧飼兼顧、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新型農業結構;二是在村莊形象與景觀營造, 加大特色村落建設, 使每個村莊形成一村一景, 最終形成“花海蘇家作”, 且以生態為基底, 重新對主要道路進行景觀改造提升, 植物搭配方面優先考慮本地樹種, 另外劃定文物保護區, 水源保護區等, 防止生態破壞;三是加大鄉村衛生環境的整治, 對企業的污染物、生活污水與垃圾進行處理, 積極推廣使用清潔能源[12,13]。
3.2.2 總體規劃
田園綜合體導向下的焦作市蘇家作鄉的總體規劃在尊重并延續了基地原有的水陸、田地交錯等鄉村特征, 將農業生產、鄉村景觀、田園生活作為核心組織要素, 有機融入3個相互關聯共生的功能板塊———現代農業板塊、文旅休閑板塊、田園社區板塊, 三大板塊相互滲透, 相互融合, 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1) 現代農業板塊。焦作市蘇家作鄉立足于全域, 因地制宜, 將以往分散的耕作方式通過土地合并轉化成大規模的現代化農田景觀, 形成“四大農業分區”的蘇家作整體農業格局———花卉果蔬種植區、農業觀光采摘區、四大懷藥種植區、高效農業種植區 (圖2) 。
花卉果蔬種植區倡導有機生態農業, 避免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污染, 采用科學的方式種植、培養, 建設成為近郊型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以滿足近郊型農村對城市的供給功能。農業觀光采摘區的基礎是農業, 目的是休閑, 本質是體驗, 人們可以通過自己親手種植、采摘、加工等自給自足、自我勞作的深度體驗追憶農耕文化的深遠以及田園樂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藥”, 四大懷藥種植區主要種植焦作特產“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 既發展了適合地方發展的農業產業, 又彰顯了地方特色, 增加了景觀的獨特性與吸引力。高效農業種植區在原有農村合作社的基礎上, 利用科技手段增強, 融入相關的環保節能理念, 使其在提升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 還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避免了農業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圖2 焦作市蘇家作鄉現代農業分區圖
(2) 文旅休閑板塊。作為城市近郊型的休閑文化旅游基地, 焦作市蘇家作鄉秉承“全域旅游”概念, 主要突出蘇家作龍鳳燈文化與懷商文化兩大主題, 結合優勢資源, 形成“一帶、兩環、兩區, 三大旅游節點”的整體空間布局 (圖3) 。
圖3 焦作市蘇家作鄉旅游發展規劃
“一帶”指南水北調旅游休閑帶, 依托南水北調沿線, 重點打造濱水旅游休閑景觀帶。“兩環”分別指西部旅游環線和東部旅游環線, 結合全域的道路系統, 依托重要旅游景點形成蘇家作鄉兩條主要環形旅游線路。“兩區”指西部懷商文化旅游片區和東部近郊鄉村旅游片區, 西部懷商文化旅游片區重點是結合寨卜昌和蘇家作形成, 東部近郊鄉村旅游片區重點結合司家寨和東部近郊農業區形成。“三大節點”指寨卜昌的懷商文化體驗核心、蘇家作的龍鳳文化展示核心和司家寨旅游服務中心。
(3) 田園社區板塊。分別從村莊規模、經濟、產業、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地形地貌、集聚度、村莊特色、地質情況10個方面綜合評價各個村莊的發展潛力, 將發展潛力弱的行政村進行資源整合、科學規劃、最終合并形成五大社區, 通過職能規劃、空間布局、公共設施建設、綠化設計及村莊風貌改造等手段, 營造特色景觀體系、完善功能配套、增加就業崗位;結合南水北調, 加強水域的生態保護, 塑造出一個以水為核心的生態景觀廊道, 形成南水北調休閑景觀帶;五大社區、田園景觀、濱水景觀, 城鎮特色景觀互為滲透, 構建出可持續發展的景觀生態體系, 創造出宜居宜業宜游的田園社區。
圖4 田園社區景觀風貌
4 結論
本文在總結了現有的近郊型鄉村優勢與現存的發展模式后, 在積攢經驗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 結合田園綜合體建設目的與發展模式, 分別從生產模式、生態模式、生活模式3方面闡述了如何構建出以田園綜合體為導向的近郊型鄉村的發展模式, 以期對促進鄉村發展、滿足改善人居環境、優化經濟產業結構、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等方面有所幫助。此外結合焦作市蘇家作鄉的具體實踐, 分別具體地構建出“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提取出農業生產、鄉村景觀、田園生活作為核心組織要素, 融入3個共生的功能板塊———現代農業板塊、文旅休閑板塊、田園社區板塊, 為近郊型鄉村的發展提供了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實踐案例。(作者:許芳芳 楊航 許東方 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