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雖然 D 縣在調結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當前D 縣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遇到很多瓶頸,如特色農產品面積不大、產量不高、產業鏈不長。 既不注重品牌的打造,又不重視品牌建設,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具體如下:
1、特色產業優勢和農產品品牌效應不明顯
雖然 D 縣在調結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是特色農產品面積不大、產量不高、產業鏈不長。 “重”糧經結構、 種養結構比例的變化及面積和數量的擴張;“輕” 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及對一些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珍稀、特色農產品的扶持開發,特別是林業綠色產業發展較為滯后。 既不注重品牌的打造,又不重視品牌建設,有些農產品品牌內涵價值不足、品牌打造力度不充分, 包括一些獲得了國家質量認證的農產品;不注重品牌建設,忽視產品深加工及價值鏈延長,多以初級產品的形式出售,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只能覆蓋中低端消費市場,呈現出“有品質無好價”的無奈局面。
2、農產品加工能力和產業鏈條不理想
農產品加工業總量雖大, 但大而不強、 多而不優,大多數都是人工操作為主的“原字號”的粗加工,缺乏精深加工。 另外,農業生產鏈條短,同質化現象嚴重,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足,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 比如永安咂酒每年產40 萬瓶,利潤 200 萬元;昊偉霖榨菜有限公司只是進行簡單的粗加工, 每年初加工 2 000 t, 產值 300 萬元,利潤 50 萬元,難以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穩定、持續的發展。
3、農業基礎設施欠佳
在農業生產方面, 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一有極端天氣,就會造成經營者血本無歸;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 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 在農產品質量方面,農產品質量檢測系統建設滯后,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太受重視,質量安全追溯還處于起步階段,缺少源頭控制機制,農產品質量檢測不善于使用信息化技術。 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凸顯,農業清潔化生產不夠普及,土壤和水體的自凈修復功能下降,土壤結構破壞,有機質缺乏、重金屬超標等問題突出, 已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新風險。
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育不良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缺乏有效質押物, 很難得到銀行的青睞。 同時,缺乏對社會資金引入農業領域的引導機制,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突出。 涉農企業“小、散、雜”,經營主體單打獨斗、各自為政,重視一產、輕視二產、忽視三產的現象尤為嚴重,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能力弱,未形成一條配套完整、關系緊密、特色突出的產業鏈。 D 縣雖然扶持建設了一批糧油、瓜果、畜產品、藥材、苗木、種子等涉農龍頭企業,但這些企業多數體制不活,經營管理不善,部分面臨破產倒閉;一些新興的涉農民營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資金短缺,設備簡陋,生產技術落后,市場開拓能力較弱,還無法有效拉動農業產業的發展。服務主體方面,部分產業化鏈條未形成,應對市場抗風險能力弱,農產品加工增值低,種養殖業戶效益差。 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未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的共同體。 專業協會和專業生產合作社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統一購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產品標準、統一銷售的格局,缺乏促銷等服務網絡與渠道。 基地農戶在與龍頭企業的產品交易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 無產品定價權。 此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相對薄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尚不穩固, 制約了標準化、規模化生產。(作者:許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