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布局的增長極理論、“點—軸”布局理論為基礎, 分析了江蘇省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構成要素及基本條件。構建了江蘇省體育小鎮“兩橫一縱多點”的空間布局模型, 并提出了優化模型的路徑:培育新的增長極, 加快推進沿軸體育小鎮建設;進一步拓展思路, 開發東部沿海新軸線;進行差異化布局, 實現體育小鎮優勢互補。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背景下, 體育小鎮建設是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是體育小鎮建設的關鍵, 科學合理化的空間布局有利于體育小鎮完善結構功能, 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鑒于此, 本文基于產業布局的增長極理論、“點—軸”布局理論, 分析江蘇省體育小鎮建設的空間布局問題, 以期為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提供理論指導, 為政府科學合理規劃布局體育小鎮提供決策支持。
1 研究理論基礎及應用
1.1 增長極理論
1955年,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首先提出了增長極的概念, 他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 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 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最終影響。”[1]之后, 布代維爾 (法國) 、蓋爾 (美國) 等經濟學家對增長極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 使增長極不但具有產業含義, 還有了空間概念。增長極包含兩個內涵:一是作為經濟空間上的某種推動型產業, 二是作為地理空間上的產業集聚城鎮, 即增長中心[2]。當下, 江蘇省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關鍵是培育和發展具有增長潛力的體育小鎮增長極, 發揮體育小鎮的集聚效應。
1.2“點—軸”系統理論
1984年10月, 我國學者陸大道教授在“2000年我國工業布局總圖的科學基礎”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點—軸”系統理論的模型。之后, 進一步深入研究闡述了“點—軸”空間結構的形成過程、“發展軸”的結構與類型、“點—軸漸進式擴散”、“點—軸—聚集區”等理論, “點—軸系”統理論逐漸成為一個體系[3]。“點—軸”系統理論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 該理論以“中心地理論”理論為基礎, 探索區域發展的最優空間結構問題, 認為地域空間結構的演化是由“點”到“軸”、再由“軸”到“面”的漸進式過程[4]。據此理論, 體育小鎮的發展要在培育發展增長極的基礎上, 科學選擇發展軸, 逐漸形成以點帶面、點軸結合的網絡式空間布局模式。
2 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構成要素及模型演進
2.1 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構成要素
一般來說, 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由點、軸、網和域等4個基本要素構成, 這4個要素不是簡單意義的空間形態, 而是有著特定內涵和功能的區域[5], 每一要素的內涵及布局要求如表1所示。
2.2 體育小鎮空間布局模型的演進
依據增長極理論, 最初的兩個體育小鎮分布在A、B兩個點, 且A、B兩點存在基礎設施帶。在聚集效應的帶動下, A、B兩個體育小鎮的規模越來越大, 逐漸成為兩個一級核心集聚點。在A、B兩個點不斷發展擴大的過程中, 又衍生出新的集聚點, 即產生新的體育小鎮C、D、E、F、G等, 這些新的體育小鎮也基本沿發展軸展開布局 (如下圖1所示) 。隨著各生產要素的不斷積聚, 發展軸對附近體育產業的發展產生向心力, 最終形成一個龐大密集的體育產業軸線帶。在此基礎上, 原有及新產生的體育小鎮之間又會產生新的第二級或第三極發展軸, 如AD、DF、BG、EG等。隨著體育小鎮增長極的不斷擴大, 軸線的規模也隨之擴大, 體育小鎮逐漸形成“點—軸”布局的空間結構。
表1 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構成要素
圖1 體育小鎮空間布局模型演進
3 江蘇省體育小鎮“兩橫一縱多點”空間布局模型的構建
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是指依據體育小鎮的發展現狀、體育旅游資源的分布狀況以及交通、水文地理等自然條件, 有效組織體育小鎮空間結構的過程。江蘇省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包括兩個層次:宏觀的外部空間布局和微觀的內部空間布局。外部空間布局是指江蘇省域與臨近省域的體育小鎮空間布局;內部空間布局是指江蘇省域范圍內的體育小鎮空間布局。兩個層次的空間布局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本文主要研究微觀層面的體育小鎮空間布局問題。
3.1 江蘇省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條件分析
江蘇省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有豐富的旅游資源, 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 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逐步提高, 具備發展體育小鎮的資源條件。
3.1.1 地理區位優越
江蘇省東瀕黃海、西連安徽、北接山東、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 全省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 占全國總面積的1.1%, 海岸線長954公里。長江橫穿東西, 大運河縱貫南北, 太湖和洪澤湖分別位于水鄉江南和蘇北平原。全省公路里程15.7萬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 657.4公里, 鐵路正線延展長度4 676.7公里。
3.1.2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2016年末江蘇省常住人口7 998.6萬人, 比上年末增長0.3%;地區生產總值76 086.2億元, 比上年增長7.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070元, 比上年增長8.6%;旅游業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68 109.8萬人次, 比上年增長9.4%;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0 263.6億元, 增長13.4%[5]。
3.1.3 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
江蘇省體育旅游資源豐富, 體育產業的規模逐步擴大, 產業門類基本健全, 逐步形成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多元投入格局, 具備建設體育小鎮的資源條件和優勢。“十二五”期間, 江蘇體育產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448.18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818.96億元, 年均增長16.3%, 全省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011的0.92%, 提高到2015年的1.17%;體育產業總規模約達2 600億元, 約占全國體育產業總量的1/6。《江蘇省“十三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 初步建立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功能完善、競爭力強的體育產業體系, 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和工作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 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 000億元, 增加值約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5%”。這為江蘇省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2 江蘇省體育小鎮“兩橫一縱多點”空間布局模型的構建
3.3.1 體育小鎮空間布局中的“點”
“點—軸”系統理論中的“點”, 一般指的是具有增長潛力的主導產業集聚區或產業集聚城鎮, 這些地區有較為優越的投資環境和投資回報率, 能夠吸引周圍地區的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要素集聚, 產生區域要素流動的極化過程。在本文中, 體育小鎮空間布局中的“點”指的是特色體育產業集聚的城鎮。
2016年9月12日, 江蘇省體育局發布《省體育局關于開展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 (蘇體經[2016]92號) , 采用省地共建模式, 啟動了14個體育小鎮建設項目。2017年5月, 南通市通州區開沙島旅游度假區被納入國家體育總局啟動的全國96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試點項目。至此, 江蘇省共有15個政府推動在建的體育小鎮, 其中蘇北3個、蘇中3個、蘇南9個, 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江蘇省體育健康特色小鎮情況
在地域分布方面, 15個體育小鎮基本分布在“兩縱一橫”的發展軸附近, 如有5個體育小鎮分布于江蘇大運河體育文化帶附近。在建設類型方面, 在建體育小鎮采用“體育+”的模式, 形成了“體育+旅游”、“體育+養生”、“體育+時尚運動”、“體育+文化”、“體育+賽事”、“體育+制造”、“體育+科技”等7種不同的類型。
3.3.2 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兩橫一縱”軸
“軸”一般指的是把具有增長潛力的主導產業集聚區或產業集聚城鎮聯系起來的基礎設施帶, 如公路、鐵路、河流等。科學合理地選擇發展軸是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關鍵。在分析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格局, 交通環境及水文地理條件等基礎上, 筆者選取江蘇大運河體育文化帶、環太湖體育圈、長江體育產業帶作為江蘇省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發展“軸”。
(1) 江蘇大運河體育文化帶。江蘇大運河外接山東、浙江兩省, 內連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長江、太湖等湖泊, 與滬寧鐵路線互補, 有著天然的航道優勢。沿運河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8個城市體育旅游資源豐富, 運河體育產業得到較快發展。2012年, 國家體育總局確定了“京杭運河體育文化帶”發展意向。2014年6月22日, 京杭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提升了京杭大運河的旅游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 也為大運河流域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江蘇省“十三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抓住大運河成功申遺重大契機, 以沿運河八市為節點, 開發體育與旅游、文化、生態、休閑相結合的多層次體育產品和項目。”江蘇大運河體育文化帶有理由、也有條件成為江蘇體育特色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軸線之一。
(2) 環太湖體育圈。江蘇的環太湖地區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市, 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自然風景, 蘇州、無錫、常州 (簡稱蘇錫常) 作為傳統意義上的蘇南地區,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5年末, 蘇錫常三市人均GDP分別為136 702元、130 938元、112 221元, 國內旅游收入共計3 803.39億元。
自2002年3月“環太湖體育圈”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正式文件之后, 江蘇環太湖地區群眾體育得到快速發展, 以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代表的體育賽事活動逐漸增多。此外, 環太湖體育圈有豐富的旅游資源, 目前擁有13個國家級太湖風景名勝區、4個省級風景區、6個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12個中國旅游國線景點和“江南水線游”國家級專項旅游線路[6], 這為體育小鎮的建立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目前, 在建的體育小鎮中, 環太湖體育圈的蘇錫常三市就有6個, 占總數的42.86%。
(3) 長江體育產業帶。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布局“T”字形空間結構戰略的主要發展軸。長江干流在江蘇省流經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等8個城市, 《江蘇省“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提出構建“四帶兩圈一網”的省域旅游發展格局, 長江旅游帶是其中四帶之一。江蘇省體育小鎮的建設, 應以沿長江8市為聚集點, 依托豐富多彩的長江景觀帶和大江風貌, 科學利用長江島洲, 開發長江休閑體育旅游, 打造長江體育產業帶, 培育一批高品質、有特色的體育小鎮。
4 江蘇省體育小鎮空間布局模型的優化
4.1 培育新的增長極, 加快推進沿軸體育小鎮建設
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應依靠發展軸線的向心力和吸引力, 優化資源配置, 不斷培育和發展新的增長極, 加快推進沿軸體育小鎮建設。如徐州、宿遷、淮安等地區可以利用江蘇大運河體育文化帶連接的環洪澤湖、駱馬湖、高郵湖等江河湖海水域生態資源建設體育小鎮, 溧水、高淳、句容、金壇、溧陽等地區可利用長江體育產業帶以及江蘇大運河體育文化帶, 以沿寧杭鐵路線丘陵資源為基礎建設體育小鎮。
4.2 拓展思路, 開發東部沿海新軸線
現階段, 江蘇省在建的15個體育小鎮建設項目, 分布于江蘇的9個地級市, 主要集中于江蘇南部和西部地區, 分布區域不均衡。從區位經濟發展的視角分析, 應拓展思路, 創新開發體育產業的“藍海”領域, 整體規劃發展沿海體育產業帶, 建設體育小鎮的東部沿海新軸線。
東部沿海新軸線的建立, 具備建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首先, 江蘇東部沿海地區 (連云港、鹽城及南通三市) 濱海體育旅游資源豐富, 在開展海上運動、沙灘運動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如連云港市已經多次舉辦亞洲、全國沙灘排球錦標賽。連云港連島海濱旅游度假區、鹽城射陽島生態體育公園、南通如東灘涂等地區, 作為著名的休閑體育旅游地區已被游客接受。其次,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頒布標志著江蘇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為該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連云港—鹽城—南通的沿海高速通道為東部沿海新軸線的建立提供了交通便利。2012年, 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市的體育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2.91億元、25.92億元、49.05億元, 占GDP的比重提升到0.81%、0.83%、1.08%[7]。連云港海濱運動休閑、鹽城濕地生態運動休閑、南通海洋運動休閑等成為江蘇省重點發展體育產業點。此外, 東部沿海新軸線與長江體育產業帶相交于南通, 蘇通大橋又將其與江蘇大運河體育文化帶和環太湖體育圈相連, 有助于江蘇省體育小鎮空間布局逐漸形成“網絡化”格局。
4.3 差異化布局, 實現體育小鎮優勢互補
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受居民體育旅游需求以及體育旅游資源的吸引定向性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8]。因此, 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需要考慮居民體育旅游的多樣性偏好、出游半徑以及出游成本等方面的因素, 在空間布局過程中, 應避免某一區域同類型體育小鎮的重復建設, 從異質性的角度出發, 差異化布局, 實現體育小鎮優勢互補。以環太湖體育圈為例, 作為體育小鎮空間布局的軸線, 環太湖體育旅游資源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后續體育小鎮的建設中, 應發揮地域特色優勢, 如蘇州漁洋山飛行傘訓練基地、宜興湖父鎮竹海風景區等可依據特色體育項目開展體育小鎮建設。
5 結語
江蘇省體育小鎮的空間布局是個長期系統化的過程, 需要不斷培育發展新的體育小鎮增長極, 在優化發展主軸的同時積極開發次級發展軸。通過點、軸的選擇, 促進體育產業向增長極和軸線兩側集聚;依靠“點—軸”漸進式的擴散, 形成點、軸、網、域相結合的空間結構網絡系統, 促進區域體育產業的發展。(作者:李勇 馮偉 李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