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審視當前, 農業農村留不住人, 農民遠未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本文從加快“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凝聚社會各方力量三個層面詳細探討了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建議。
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社會安定、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三農”向好, 全局主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鄉村振興, 何處發力?審視當前, 農業農村留不住人, 農民遠未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 要匯聚全社會力量, 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一、加快“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
十九大報告指出,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工作, 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9個字是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的基本能力素養, 建立這樣一支隊伍是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在隊伍建設上, 首先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使領導干部將自身擺放在鄉村振興戰略之中, 特別是從事農口工作的領導干部, 要主動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隊伍中的一員, 既落實好黨和政府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 又保持同農民的血肉聯系,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一) 把“三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
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 農村工作的目標、任務和內涵雖然有所調整, 但解決“三農”問題的大政方針沒有變。鄉村振興戰略是站在全局的高度, 將之前分散的政策措施統一了起來, 形成了有機整體, 是既往戰略的全面總結和升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要有清醒地認識, 始終將“三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 黨政一把手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責任人, 尤其在選人用人方面, 在農業占比較大的縣區, 要提高“三農”工作在績效考核體系中的比重, 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使用。
(二) 提高服務“三農”工作能力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以農業為主產業的市縣鄉鎮干部, 要熟悉農業、了解農業。當前, “三農”面臨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 “新辦法不會用, 老辦法不管用, 硬辦法不敢用, 軟辦法不頂用”的現象還大量存在, 要適應新時代、新形勢, 領導干部就需要不斷優化知識機構, 提升自身能力素質。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 向專家學、向農民學, 學會問計于民, 充實自身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綜合知識儲備, 不斷提升辯證思維、綜合施策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強學以致用能力, 注重調查研究,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
(三) 創新領導方式方法
新時代的農村工作出現了許多新矛盾、新問題。化解新矛盾, 解決新問題, 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各級干部應適應形勢、轉變觀念, 創新領導方式方法。一方面, 要在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上, 牢固樹立創新意識, 加強對新問題新情況的研究, 找準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另一方面, 領導干部要樹立法治思維, 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 解決問題靠法, 善用法律規范行為, 協調利益關系, 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二、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為鄉村振興打造過硬的主力軍
目前, 農業勞動力存在總量過剩和結構性、區域性短缺并存現象, 農忙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新農村建設缺人力問題日顯普遍。農村“空心化”、農民“兼業化、老齡化”現象非常普遍, 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已成為緊迫的現實問題。今后中國農業的從業主體, 從個體形態看就是新型職業農民。同時, 發展現代農業, 也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相匹配的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因此, 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真正的農業繼承人, 其全職務農并以此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 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 也是解決“怎樣種好地”的關鍵環節, 也因此必然地將要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建設農村的主力軍, 必須大力加快培育。
(一) 精準選擇培育對象
從事農業的群體雖然不少, 但素質能力參差不齊。選好選準培育對象是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第一步。一方面要重點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從業人員;另一方面還要從儲備生力軍角度考慮, 圍繞特色產業, 主動關注有志于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務農青年、返鄉創業者、農村“兩后生”, 以及大中專畢業生等新生勞動力重點培養。
(二) 構建教育培訓體系
充分發揮農校、綜合院校涉農專業、科研院所、農技站等各類資源, 構建“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多種途徑開展職業農民培育。鼓勵一些縣區設立的農業園區、發展較好的農業企業發揮優勢, 建立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政府還可以通過提供補貼和政策優惠, 引導社會力量開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市場。
(三) 開展職業農民認定
對職業農民進行認定管理, 把農業生產經營與職業教育水平掛鉤, 建立完備的數據檔案庫, 形成嚴格的農業就業制度, 有利于統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以及后續落實支持扶持政策。同時, 規范認定也是開展日常培訓, 提供跟蹤服務, 幫助其提高生產經營水平的前提。
(四) 營造“尊農”“興農”氛圍
要做好輿論引導, 營造重視農業, 關心農村和尊重農民的社會氛圍, 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媒介, 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戰略意義、扶持政策、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成果的宣傳, 營造學習農業有希望、投身農業有前途、發展農業有前景的積極氛圍, 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深入開展。
三、凝聚各方面力量, 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撐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 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 造就更多鄉土人才, 聚天下人才而用之”。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 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
(一) 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農村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原動力。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挖掘內部潛力。要把從農村流失的精英請回農村, 用他們的所學所長投身“三農”建設。要發掘各種“能人”, 包括農村致富達人、專家能手、道德模范、優秀基層干部等先進典型。要號召農民工返鄉創業, 返鄉農民工多數掌握一門或多門專業技術, 眼界寬、思路活, 引導他們回鄉后, 能把特長與生產實際結合, 帶動當地產業發展。而且, 農民工返鄉在家門口創業, 有利于解決農村空心化現象, 解決一系列農村社會問題。
(二) 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必須要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而科技支撐的關鍵是人才, 但目前扎根基層的農業科技人才很少, 每1萬名農業人口中農業科技人才不到10人。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資金投入, 并用適宜的待遇穩住人才、激勵人才。要探索建立農業科技人才資本產權激勵機制, 鼓勵技術入股、分紅、員工持股等分配方式, 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選拔、使用機制, 促進農業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動。
(三) 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鄉村振興, 百業待興, 需社會各界共同投身建設。而鄉村振興基層任務重、條件苦、待遇差, 要用“真情美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 要打造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鏈條, 如建立城市教師醫生、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在對其政策傾斜、資金支持外, 還要對外來人才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多給予關心, 加強對外來人才的管理服務, 使其扎根鄉村熱土。另一方面, 要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留住田園風光之美、民風淳樸之美, 以鄉情鄉愁為紐帶, 吸引支持黨政干部、企業家、專家學者、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 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當各級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全力投入鄉村振興, 當這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真正建立起來, 當新型職業農民逐漸成為鄉村振興主體, 當各種改革紅利社會資源自發流向鄉村的時候, 農業將會成為煥然一新的產業, 農村將會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 農民將會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 鄉村將會真正興旺發達, 必將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 奠定堅實的基礎。(作者:黃中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