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堅持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 》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要實現這些既定目標, 需要回答好一個根本問題, 那就是“由誰來振興”的問題。
一、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
長期以來, 鄉村成為發展的短板, 由于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資源要素單向地流入城市, 造成了農村的失血和貧血, 農村人才“向城而居”, 農村成為人才的“洼地”。而鄉村振興, 關鍵在人, 在人才, 所有資源要素作用的發揮, 都離不開“人”, 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以, 在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 特別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 可以說, 人才問題關乎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而人才的發展則取決于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育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要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需要全面的人才支持, 不僅是主要從事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型人才, 還需要從事鄉村新產業、新動態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從事鄉村產業發展的科研、技術、經濟、規劃等服務工作的社會服務型人才、從事教育醫療文化環保等公共事業的公共發展型人才和從事鄉村治理的鄉村治理型人才[1]。因此,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聚焦農村發展人才的培育。
二、農村教育的“短板”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據調查顯示, 近年來, 農村學生進重點大學、高層次大學的比例上升非常緩慢, 并呈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 是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發展不平衡所致。首先是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 明顯低于城市, 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60%-70%左右, 但是獲得的教育經費不到30%;其次是農村學生的優秀生源越來越少, 而且在不斷地往縣城聚集;再次是農村的師資力量薄弱。雖然采取了系列的政策, 包括輪崗等政策, 但農村教師的學歷普遍較低、數量不足、流失嚴重問題都是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 而農村教育的品質主要是由農村教師的素質決定的。
三、久久為功, 辦好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反映到農村教育問題上, 就是農民和農民子弟接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村需要人才的支撐, 而人才的培養依仗教育的發展, 因此, 我們必須久久為功, 辦好農村的各類教育。讓更多的社會精英關注鄉村教育, 把視野投向農村教育;讓更多的資金流向鄉村教育。中國鄉村教育, 尤其邊遠地區的鄉村教育的資金是嚴重匱乏的, 他們和城市學生的差距不只是硬件方面的差距, 更多是品質方面的差距, 要加大政府的投入, 也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教育;讓學校成為鄉村文化教育的中心。
辦好農村的學前教育, 扣好人生“第一??圩?rdquo;。為促進和保障學前教育健康發展, 提高學前教育質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 結合本省實際, 遼寧省制定了《遼寧學前教育條例》, 旨在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合理配置學前教育資源, 加大學前教育經費保障, 落實保障兒童教育的責任, 保證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2]。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扶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 到2020年, 貧困地區每個鄉鎮至少辦好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 普惠性幼兒園學位覆蓋率達到80%。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農村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師編制標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 完善對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扶持政策[3]”, 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 著重解決鄉村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合理布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 辦好必要的教學點, 實現教學點的教育教學質量與鄉鎮中心小學均等化。合理確定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按照《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 (遼政發【2016】21號) 要求, 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 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在繼續落實好農村學生“兩免一補”和城市學生免除學雜費政策的同時, 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 真正讓農民子弟不出鄉村, 就能享受到優質公平的教育。
加快發展現代農村職業教育, 對準農村產業需求, 加強產教融合, 開展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等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模式, 造就一代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懂農業、愛農村的新農民, 要為未成年人提供初中后或高中后的職業學歷教育, 也要為成年人提供各種非學歷的短期職業培訓, 提升實用技術學習能力、協同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推廣應用能力, 架起農業科技通往現實生產力的橋梁, 提升農業科技貢獻力。同時還要大力興辦社區教育和農民職業培訓, 鼓勵高職院校發揮智力與技能優勢, 與鄉村教育活動相連接, 提升農民素養, 使廣大農民能夠有更多途徑和方法勤勞守法致富。
四、優化配置教育資源, 提升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水平
重點在農村、貧困地區、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和城鄉結合部以多種形式新建、改建、擴建幼兒園。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 提供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 完善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網絡, 保證每個鄉鎮至少有1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加大力度, 面向國內外引進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 更好地發揮優質資源輻射帶動作用, 有效改變遼寧省農村基礎教育底子薄弱的狀況, 整體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利用“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解決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 “三通工程” (1) 建設, “校校用平臺、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 為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學校之間的數字化差距, 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保障。到2020年, 城鎮學校基本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 50%以上的中小學學校完成數字校園建設, 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探索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
一方面積極引進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另一方面大力加強農村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健全師資隊伍培訓的常態化機制, 力求培養出一批有能力、有素質、具有本地特色的名校長、名師和專業 (學科) 帶頭人, 全面提升本地教育發展水平。
五、堅持辦學初心, 讓學校成為鄉村文明的引領
鄉村辦學, 既是培養人才的需要, 更是傳播文明的需要。展望未來, 這可以說是我們始終都要堅持的鄉村辦學宗旨和初心。
農村青少年學生是我國農村的未來, 農民的希望。農村學校文化建設應圍繞辦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凝練學校文化;應以立德樹人為主線, 著力引導農村青少年學生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扶殘濟困、關心社會、尊重自然;應有目的地培育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生態文明意識, 堅決遏制黃、賭、毒的侵害和影響, 以農村學校師生的良好風尚, 帶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還廣大農村清風正氣和一片藍天。
要打造優秀的學校文化, 把鄉村學校辦成文明綠色的窗口和基地, 展示其嚴謹的管理風格, 良好的學風校風, 規范的師生行為, 并使學校影響進一步擴大, 用學校良好的清風正氣助力鄉村現狀的治理和改變, 引領鄉規民約向善向好, 讓美麗校園成為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的原點和輻射源, 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育打贏脫貧攻堅戰, 是一場“拔窮根”的戰役。中國要富, 要強, 要美, 離不開廣大中國農村的振興和發展;而農村要富, 要強, 要美, 離不開新型鄉村建設者的勞動;農村新型人才的培養, 則離不開農村教育的發展。只有精準施策, 靶向發力, 用文化和智力阻擊貧窮和落后, 才能從根本上切斷貧困進程, 以絕后患, 讓農村的新生代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治本之策。
以人民為中心,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遼寧教育三十多年, 得到了國家的強力推動和大力支持, 遼寧省委省政府也把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從機制上保證了現代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結合。在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 遼寧教育也必將隨著國家戰略的進一步推進, 以傳統為基礎, 發展公平教育, 提高辦學水平, 辦出遼寧特色, 推動遼寧教育的均衡、快速發展, 助力遼寧經濟、文化的健康高速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 可以說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宣言書、路線圖、動員令和總綱領。“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如一聲聲號角, 吹響了教育人書寫“奮進之筆”的集結號。(作者:董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