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 鄉村建設以星火燎原之勢在全國展開。當前鄉村建設蓬勃發展的同時受城市建設的影響開始呈現“千村一面”的發展趨勢。如何保留鄉村特色, 建設“千村千面”的鄉村, 是文章研究的重點。中機院通過論述鄉村建設的誤區以及鄉愁景觀的價值, 提出鄉愁景觀設計是鄉村建設的靈魂, 連接著鄉村的當下與未來的觀點。并分析了鄉愁景觀的實質是鄉土特色, 深入研究了構建鄉愁景觀的具體方法, 力圖通過鄉愁景觀設計為鄉村注入文化內涵, 推動鄉村振興。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密集型摩天大樓隨處可見, 拓寬的馬路、修建的高架橋使人們失去了健康的生活環境, 快節奏的生活壓力導致人們情緒浮躁, 由追求物質生活轉為注重精神品質的需求, 因此“慢生活”“都市農業”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與此同時, 城市化的發展對我國農村經濟起到推動作用, 但由于農民審美程度較低, 導致其在村落改造中盲目模仿城市, 出現各種風格拼湊起來的新村, 鄉村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人們對于鄉村越來越陌生?,F今, 鄉村產業變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重對鄉村環境設計進行同步優化, 文章提出“鄉愁景觀設計推動鄉村振興”的觀點。建設鄉愁景觀不僅能實現“千村千面”幫助村民更好的適應生活, 又對城市居民具有很深的吸引力, 起到連接城市和鄉村的作用, 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一、鄉村建設出現的誤區
(一) 城鄉認知誤區
首先, 中國城鄉二元體系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人們往往重點關注前者, 忽視了后者的統一。鄉村和城市是相互聯系的共同體。從發展的長遠利益看, 我們應該把城市和鄉村看作一個整體, 利用城市的先進技術、資本幫助鄉村建設, 同時挖掘鄉村文化特色緩解、撫慰城市的壓力。其次,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 中國城鄉原本一體化的文明組織分裂為二元對立, 農村淪為城市發展的附庸, 而鄉村變成了文化低下、封建迷信、基礎設施臟亂差的代名詞。即社會各界人士常常把鄉村看作是幫扶對象, 把建設城市的方法套用在鄉村建設中, 雖然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 但卻使鄉村變為比城市差一點的城市, 破壞了鄉村最寶貴的文化特色。我們應該意識到中國鄉村文化源遠流長, 鄉村建設不是短時間的“救濟鄉村”而是應立足于鄉村“文化復興”這一艱巨的使命。
(二) 鄉村產業變革誤區
首先, 我們應該認識到鄉村最核心的產業是農業, 與工業生產的無生命物相比, 農業生產是由生命活動的, 其周邊的環境決定其農業形態。其次, 鄉村產業發展急于求成, 發展“大躍進”式的旅游產業, 將重點聚焦到具有明顯歷史文化特色的村落中使其出現許多“模范村”, 忽視了普通村莊才是廣大農村的主體。這樣雖然短期內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之后許多弊端就會暴露出來。所以對待鄉村建設我們要尋找一種科學的、循序漸進的生長方式。
(三) 鄉村村民認知誤區
在鄉村建設中, 農民群眾在鄉村文化保護中的主體作用被忽視, 甚至導致農民群眾普遍認為鄉村文化保護只是政府的職責。所以在城鄉發展不平衡中, 為解決溫飽, 鄉村青年大量流入城市, 造成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嚴重。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 農民迫切想要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 以城市為范本, 把傳統民居變成“洋樓”。如將歐式的羅馬柱與中式的龍等傳統元素混合在一起, 把建筑的色彩隨意的粉刷, 使得村莊變成“四不像”的怪物。所以我們應該明確了解發展鄉村建設的主人, 不是國家政府、也不是各行各業的精英, 而是村民本身。
二、鄉愁景觀設計的價值
(一) 鄉愁景觀概念與內涵
“鄉愁”是什么?習書記說:“鄉愁就是你離開這個地方會想念的”, 具體解釋為是人們內心深處對家鄉、對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記憶、懷念與向往。故此“鄉”指代家鄉。“愁”指代文化特色, 是積極的一面。鄉愁景觀是與人文景觀相融共存, 體現地域特色, 富含文化, 能使人產生歸屬感的生態景觀。
(二) 鄉愁景觀設計的價值
鄉愁景觀是鄉村人代代相傳延續歷史文脈的一種外在表現方式。所以不同的鄉村具有不同的的鄉愁文化, 其鄉愁景觀也不同。注重對鄉愁景觀的建設避免在鄉村建設中出現千篇一律的景觀。所以在鄉村建設中發展鄉愁景觀, 可以確保鄉村可持續發展。
對于鄉村居民而言, 伴隨著城鄉發展的不平衡, 居民逐漸對鄉村失去了認同感。在古代中國一直是鄉村經濟占主導地位, 許多鄉村居民逐漸從家鄉外出經商謀生, 但其往往是一個人, 家眷和鄉村還留在鄉村, 甚至今天還有此現象的縮影。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構建鄉愁景觀更能吸引人員回流, 幫助村民重拾自信。對于城市居民而言, 高效快節奏的生活引發巨大壓力, 人們迫切尋求內心及精神享受, 開始關注心靈的平靜、環境的舒適及對傳統文化的玩味, “慢”變成一種流行。在鄉村建設鄉愁景觀即把鄉村的景物之美、生態之美、人文淳樸之美融合, 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體驗健康理性的原生態生活方式。
三、構建“鄉愁”景觀具體方法
構建“鄉愁”景觀的實質是鄉土特色?!掇o海》中對“鄉土”一詞的釋義:一為故鄉、本鄉本土;二泛指地方。“特色”指事物具有獨特的風格。鄉土特色也存在著諸如地域特色、傳統特色、民族特色等名詞, 但其更突出人文因素的作用。地域性的民俗構建“鄉愁”信仰, 鄉土特色與自然有關, 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導致鄉村景觀元素有明顯的的地帶性特征。
(一) 人文構筑物
鄉村是由無數的家庭組成的, 家是鄉村的基本單位。構建鄉愁景觀的第一步就是對“家園”的建設。每一個村莊都經過一定的歷史積淀, 形成村落的地域景觀特色。民居作為“家園”遮風避雨的港灣, 無論是北方的土墻茅草房還是少數民族特有的竹樓、木屋、土樓都給我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歷史美感。我們在改造時應利用現代技術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修繕而不是拆除。從建筑的使用、材料、建構工藝出發, 建構與環境相協調的鄉土建筑。材料根植本土, 如日本合掌村的設計, 其保留了原始、生態、古老的茅草屋景觀, 對于鄉愁景觀建造具有借鑒意義 (圖一) 。其次, 院落空間是外界空間與建筑內部空間的過渡, 通常以院墻圍合, 分為一、二、三、四合院式, 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間。我們在完善院落空間時要考慮居民的日常需求, 保留家禽飼養、農具放置的空間, 甚至是園中的菜園等。對于鄉村生活中水井、水車、鋤犁、石磨等具有年代特征又無具體使用職能的構筑物, 可以通過建設農耕博物館留住“老文化”, 實現再教育功能。
圖1 日本合掌村
(二) 農田、水體
田園風光一直是久住在城市的人們向往的世外桃源。復雜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農業發展, 使我國農業景觀類型豐富, 其主體是各類型的農田景觀如梯田、圩田、沙田、架田、潮田等。所以無論是北方廣闊無垠的農田, 江南水鄉的稻田, 還是西南山區的梯田是鄉愁景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進行農田景觀設計時應在尊重農民生產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進行, 結合鄉村自身地理環境和農耕文化、風土人情等進行規劃。如可以用色彩景觀來體現鄉村農田的特有風格, 如綠油油的麥苗、金燦燦的油菜花等。其次小橋流水是江南鄉村的特色, 現在大量的鄉村小橋和流水的設計已經不是我們記憶中印象。我們應該避免把建造城市水景的硬質駁岸、棧道、觀景平臺大量的運用到鄉村水景設計上。
(三) 道路、植物
鄉村小路在鄉村中起著貫連的作用, 無論是阡陌交通還是街頭巷尾都已經成為我們對家鄉回憶的一部分。鄉村小路的設計應要符合人性, 在路面材料上多采用當地的材料, 杜絕大面積硬質化路面。而村落的街巷給人一種四通八達、曲徑通幽的感覺, 在鄉村街巷的材質應就地取材。如果其材質選擇水泥和柏油路面, 雖然給人給人寬、平、直的感覺, 但沒有了往日的那種鄉村特色。對于路旁的植物景觀營造應多采用當地的鄉野植物, 保持鄉村特有的自然風貌。而家鄉門前的古槐樹、池塘邊的古柳樹以及公共區的古樹木見證了鄉村的變遷, 應保留下來。
(四) 建立新型產業景觀
鄉村與旅游產業相結合, 不僅有利于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保護, 也有助于幫助鄉村旅游的發展開辟一條文化創新之路。鄉村在保留原有的生態人文景觀的基礎上, 把農業與旅游相結合, 發展生態觀光園, 采摘園等既解決了農村就業問題又實現經濟的生態化。更對鄉土文化商品的制作體驗實現傳統手工藝的繼承。在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 人們迫切希望到鄉村體驗寧靜安逸的生活。在鄉村發展鄉村民宿、農家樂等產業不僅保留原有鄉愁, 也可以增添新的鄉愁。
四、結語
中國建筑大師王澍曾言, “現在城市的大拆大建, 使得城市里的建筑文化傳承幾乎沒有希望了, 僅剩的一點“種子”就在鄉村, 我希望它還能生根發芽”。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農耕大國, 鄉村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村建設更重要的是擔負著“民族再造”的責任。在我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 構建鄉愁景觀不僅僅是對鄉村環境的提升, 更是對傳統的地域特色和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對實現鄉村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者:朱瑤 楊威 丁山 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