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作為中國特色的以空間集聚、資源共享為基本特征的促進就業創業和優化人才流動配置的重要抓手,已發展成為我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在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建設規劃、管理體制機制、政策體系、產業集聚、發展模式、園區服務、創新能力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人力資源服務產 業園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建設規劃有待增強,園區定位尚不清晰
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應基于以下的定位。
一是要立足于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服務支撐。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建設必須是當地經濟社會、人才事業發展所需要的,在中心城市推進為主,規模較小城市的建設則宜慎重考慮。
二是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應與政府公共服務形成合力,促進政府公共服務與人力資源市場服務有效融合。
三是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應對周邊地區具有一定輻射作用,通過輻射反作用于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鏈、生態鏈的持續完善。
從產業園的建設實際來看,不少地方園區缺乏準確定位,存在未充分根據實際需要盲目建設的情況。
一是建設不具備條件,地方經濟體量、市場規模支撐產業園建設的條件不具備,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的集聚效應難以形成。有的地方上級盲目下達建設任務,有的地方盲目跟風,“市市、區區”乃至“鎮鎮”建產業園,產業園建設遍地開花。
二是有些地方產業園建設市場化思維不足,缺少前期策劃、定位、市場調研以及資源整合,園區位置選擇脫離實際,環境配套缺乏,造成園區招商難、落地難。
二、管理體制有待完善,管理機制不夠靈活
一是管理和服務關系不清。一般來說,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的管理和服務分為三個層次:政府職能部門負責政策制定、市場培育、平臺建設、機構入駐、落實政策及績效考核、管理協調等;運營機構負責平臺運營、招商引智、服務鏈優化;入駐企業主要是擴大服務范圍、創新服務項目、提升服務能力。但目前部分地方的產業園還存在著主管單位、投資主體、園區運營方、入園機構各方定位不清、職責不明的情況。
二是管理機制不活。當前,各地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方政府人力資源主管部門下屬事業單位(人才服務中心或人力資源服務中心)設立專門工作機構,派出人員負責產業園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另一種是通過購買第三方機構開展專業服務。有些園區目前的招商、建設和管理團隊都由政府工作人員組成,運營知識和能力不足,完全行政手段下的運營模式、園區管理及服務活力不夠。另外,有的地方還沒有建立起對運營機構的考核制度和退出機制,第三方機構存在唯利是視的問題。
三是沒有建立退出機制,缺乏對入駐機構的績效考核。
(三)政策長效性差,規制缺乏可持續性為促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的發展,各地產業園區建設主體都會出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對園區規劃建設、招商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但這些優惠政策往往具有階段性特點。如何建立一種持續長效的政策體系來保障園區及園內企業在較長的生命周期內持續不斷發展,是現實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此外,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不同層級的政府,出臺的園區政策差異較大,有些地方的產業園設定入園門檻,規定年納稅綜合貢獻達到一定程度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才能入駐。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業態涉及上下游多個環節,某些特殊環節的企業屬于低利潤或非營利性質的行業,這些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或中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享受不到政策扶持,不利于行業的發展。還有的園區在引進企業時忽視孵化功能 , 忽視對初創企業的照應。
四、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業態同質化同構化嚴重
主要表現在:
有園無業。部分地方產業園有園無業,空置嚴重;有的地方產業園規模過小,產業園無法產生集聚效應,園區難以形成持續發展的動力。
有園無鏈。有些園區追求規模企業,追求產值,追求數量,忽視產業關聯性和相互滲透性,沒有適當引進產業上下游企業,忽視了產業鏈的構建。
業態同質化、同構化。園區主業不突出、缺乏較高層次業態產業,缺乏個性化和差異化以及貼近當地市場、產業結構特征和人力資源市場化水平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等。
五、服務能力還顯薄弱,發展模式稍粗放
隨著園區建設、企業進駐,園區的管理服務工作便成為重點。由于目前不少產業園采用行政主導的運營模式,加之促進園區發展的配套措施還不完善 ,“重招商、輕服務”,過度依賴優惠措施,各相關方聚焦園區發展的局面還未形成,主要體現在:
一是制度體系不完善,配套設施與園區、企業發展不同步。
二是沒有建立園區可持續發展及服務能力等方面的質量指標。
三是缺少文化建設,缺乏組織活動。產業園區僅僅是提供特定的物理空間,沒有公共服務、沒有組織活動、沒有信息交流、沒有連接供需雙方,園區管理者對園區企業缺乏必要引導,很少提供各種交流機會,企業間信息交流渠道不暢通,園區內企業之間沒有建立良性互動聯系機制,企業間沒有形成合作關系,甚至互設溝壑。有些交流活動也只是流于形式,沒有促進園區機構之間產生實質性的交流。
四是缺乏創新體系的構建。產業園創新環境的構成是多層次的,園區管理機構要搭建平臺,加強產業之間、企業之間、集群內企業與外部產業的關聯,特別是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加強彼此的交流合作,提高園區的創新活力和效能。
六、園區管理不到位,專業人才仍缺乏
雖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建設及發展已有 10 余年,但仍是新生事物,相對園區“專業化、集群化、信息化”發展方向和要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管理和服務方面的專業人員還遠遠不能滿足園區建設和發展的要求。
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功能定位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三部委《關于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的意見》[8]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園區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集聚發展和產業鏈延伸”。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被賦予“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具體來說,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集聚產業。產業園通過系統引進招聘、派遣、外包、獵頭、培訓等各種業態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引導人力資源服務業集群化發展,推動人力資源服務產業之間的資源、技術、人才和市場逐步整合,優勢企業和項目不斷集聚園區,成為人力資源服務產品的采購和供應基地。
二是培育市場。產業園通過開展同行及跨界交流,搭建人力資源服務業與用人單位及其他行業的溝通平臺,開展各種咨詢、培訓、展覽、論壇等活動,溝通協調各方需求,推動對接合作,促進供需各方交易等。
三是拓展服務。通過舉辦各種活動,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與其他行業、產業的融合,促使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鏈接更多的服務。
四是孵化發展。園區通過實施各種政策,指導扶持、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創新創業,對初創企業和各種新業態、新產品、新方案以及各種創新研發成果進行培育和孵化,協助發展。通過組織、舉辦說明會、展覽會、交易會等各種活動,宣傳推介人力資源服務品牌,支持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品牌建設、做大做強。
五是平臺展示。利用集聚功能,打造人力資源數據資訊中心。包括:展示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形象及產品;展示政府人力資源工作成果及政策;展示人力資源資訊數據,定期發布人力資源大數據,包括人才地圖、數據分析及展示,人才流動趨勢,定期發布市場崗位、職業數據等勞動力及人力資源急需緊缺目錄等。
六是公共服務。政府部門可在園區設置公共服務窗口,開展人才引進、人才征信、學歷認證、人才服務、檔案管理、社保等公共服務,通過線上線下平臺相結合,形成多層次的公共服務平臺。(作者:周 成 梁雨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