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L縣軸承產業的問題,主要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入手。客觀方面即政府在促進當地軸承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主要包括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政府的服務水平有待加強兩個方面。主觀方面即L縣軸承產業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亟需調整、產品質量仍需改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三個方面。

地方政府縣域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1.工業園區缺乏整體規劃
整體工業園區的規劃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表現在用地上,園區用地不科學。“工業園區范圍內包括了大量未達到供應條件的土地”[1]。第二,園區規模大而不集,由此造成核心競爭力的不足。軸承產業雖然集中,但內部并沒有構成一個整體。即使如此多的企業在同一園區內,但企業間缺乏合作交流和有效分工,產品大多相似,這種不健康的競爭使得企業間不能實現良好合作,沒能發揮出真正的集群發展的優勢。第三,表現在其產業鏈上,許多“小而全”的企業集聚在同一個空間里,會對產業鏈的延伸、產業集群自身的發展及其競爭力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
2.市場監管不到位
政府在環境治理問題中扮有重要角色。環境污染一直以來都是重工業地區所面臨的嚴峻考驗,隨著工業發展的加快,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企業的商人身份使得他們以牟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為目標,很少或不愿注意環境問題,出于利益考慮選擇無視環境污染繼續排放污染物以追求自身的利益。
二、政府的服務水平有待加強
1.政府與企業、民眾之間的交流較少,缺乏互動溝通的平臺建設僅在縣政府網站進行互動交流時便可發現,政府處理信息的速度有待加強。政府對于個人、企業提出的問題,不能及時地解決,甚至有些拖沓。在對實地窗口的服務上,工作效率也應提高。
2.在引進人才方面
雖然政府近幾年積極實施引進人才策略,但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如何抓住人才、留住人才也是當地企業、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對于一些鄉鎮企業,勞動力多為本地居民,吸引人才的底氣也更小。即使有人主動來到鄉鎮,大多也是偏勞動型人才,創新能力、學歷高的人才大多選擇去較為繁華、機會較多、待遇較好的大城市,這種人才上的差距加大了城鎮之間創新能力的差距,長此以往,經濟差距也會逐漸加大。
3.招商引資規模較小
盡管當地政府積極采取多項舉措,包括制定《L縣內外開放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決定》,實施“臨商回歸”“引鳳還巢”工程等,引進了中偉卓特液壓科技有限公司、寧波世優軸承有限公司等,但是隨著中國逐步走向世界,市場需求也不斷變大,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總體上招商引資的規模還是較小。
三、產業結構亟需調整
L縣的軸承產業屬于污染較嚴重的重工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當地的工業轉型升級,走綠色的生態發展之路,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當前,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關鍵時期的L縣軸承產業,需要自身積極適應所處的新時代、所要完成的新任務、所要達到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資源,發展適合自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益和質量。
四、產品質量有待改善
前些年,大家一提到L縣的軸承,第一反應便是“假冒偽劣”,質量問題似乎成了L縣軸承不可甩掉的“名牌”。比如徐蘭君在其文章中提到“去年年底的一次專項監督抽查顯示,L縣13家企業生產的13批次滾動軸承產品,僅有2批次合格,抽樣合格率僅為14.3%”[2]。近幾年,在政府以及企業的共同努力下,L縣軸承的質量大家有目共睹,也被大家認可和接受,但“假冒偽劣”的固有印象仍然存在,一時間難以改變。這大多是因為一些追逐市場盈利的商家、企業、工廠們,將不合格的產品摻雜在合格的產品中進行售賣。
五、創新能力仍需提高
在全球化以及大機器生產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工業自動化發展日趨完善,在工業生產領域,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運用到其中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人工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強度。從全國的大工業生產的背景來看,L縣軸承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集中表現在當地大中型企業的創新經費占其總收入的比重相對較低。整體上L縣軸承企業多是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企業,通常對高科技、勞動者素質要求較低,屬于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創新就意味著進步,否則遲早會被時代所拋棄。
地方政府推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缺乏整體規劃
在縣域特色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存在著盲目跟風、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規劃的問題,對于園區的整體規劃、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產業結構優化的規劃等,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合理規劃。首先,園區內部土地資源的規劃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占地、布局等不能影響城市整體規劃,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也要發揮其最大效用,不能造成土地資源的大規模浪費;其次,對于產業集群的發展,要合理布局,一個集群內部如何解決“集而不群”“群而不集”的問題都需要地方政府的思考;最后,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要放在重要位置,積極引進綠色、新能源、污染少的創新型企業,把創新視作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受到傳統行政觀念影響
傳統行政觀念深入人心,多多少少會受到其影響,像“官本位”“權利本位”等管制型政府的觀念,會深刻地影響著政府的行為,使其處理不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因此,在地方政府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的過程中,要“簡政放權”“建服務型政府”,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隨著市場機制的作用,需求會影響生產,在政府管控的范圍外,企業、商戶們會依據需求自覺提高其產量、提升質量,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品質創新來迎合市場。
三、過于重視績效
地方政府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過程中突出績效,忽視了產業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產品的質量下降,污染較嚴重,一方面是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一方面是發展帶來的弊端,政府在兩者的權衡利弊之下,很容易選擇前者而對后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以此,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行政績效。
四、缺乏服務意識
在辦理一些事務的過程中,存在公務人員素質低、服務意識較弱的現象,通過自身的同感體驗以及對他人的詢問,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受到過不公平對待。我國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隨著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這種現象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對于公務人員服務意識的關注越來越多,也使公職人員自身更好地規制自己的行為。
五、與民眾的交流較少
集中表現在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以及交流時限上,首先,在交流渠道上,可廣泛被接受的只有“面對面”交流,但這無法擺脫當時負責審批此項事務的公務人員并未在場辦公的缺陷;其次,在交流方式上,電話交談存在著不清楚、不明白、不能良好解決問題的弊端,L縣政府的互動交流平臺回復慢,甚至不回復的情況頻繁;最后,在交流的時限上,無法擺脫時空的限制,一些異地辦事、異時辦理仍不可能。這些都會造成一些必辦事項的拖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還會使政府更加遠離民眾,造成對政府的不信任。(作者:宋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