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以數字技術為核心引發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變革,促進農業產業優化,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數字經濟在賦能農業綠色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本研究對2015—2021年云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情況、現狀進行理論分析之后,從數字經濟視角討論制約云南農業綠色發展的突出因素,主要是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力欠缺、農業產業數字化人才欠缺、新型農業生產設施落后。對此,結合農業生產實際狀況,對云南省數字農業綠色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應積極推動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加強農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綠色經營主體,進而為云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云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現狀
農業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由之路。云南省地處云貴高原,緯度較低,氣候類型多樣,陽光充足,熱量充沛,土壤較為肥沃,獨特的自然條件造就了云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征,云南省農業發展在全國占領高位。根據《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總體規劃(2021—2025 年)》闡釋,該九大湖泊面積廣闊,流域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 3% 左右,是云南省糧食、蔬菜、水果等重要農作物產地。該區域人口眾多,活動較為頻繁,經濟相對發達,但同時也面臨巨大的環境污染,農業生產方式比較粗放,種植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化肥、農藥施用量大的農作物種植比例較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 [4]有待提升,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態環境治理還處在治存量、遏增量的關口,農業綠色發展仍處于低水平、低端化的階段。云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情況(2015—2021年)如表1所示。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云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情況逐年變好。2015—2021 年,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從20%增長到了38.4%,在六年時間內增長了近一倍,這說明云南省近年來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較廣,覆蓋率穩步提升,但仍處于較低水平。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增長到了45%,說明政府對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開展情況較好但仍需加強。在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方面,近年來均保持在 90%左右,雖然稍有浮動,但是整體情況較為穩定,整體情況較好。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率、秸稈綜合利用率方面,都是呈增長趨勢,綜合回收利用率較高,到 2021 年達到了 80% 以上,農業綠色發展情況逐年向好。但是,綜合來看,云南省農業綠色水平還處于發展階段,距離農業綠色發展目標還有一定差距,農業綠色發展任務任重道遠。

二、數字經濟時代下云南省農業綠色發展的制約因素
目前,數字經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載體滲透到農業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通過優化農業要素配置和生產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使得農業發展更加綠色化,促進農業提質增收。針對云南省農業綠色發展情況和數字經濟應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制約因素進行梳理,找到問題突破口,并根據云南省現實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是有必要的。
2.1 政府數字治理能力不足
在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政府作為主導部門在數字技術應用、治理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體現在農業數據收集不及時、不全面等。對農業數據只是進行簡單收集與處理,對農業數字化轉型的引導還較為生疏。由于農業產業在生產、加工及銷售過程中涉及部門較為廣泛,因此數據涉及面源也相對廣。對于大量繁雜的數據,缺乏專業的數據處理能力,不能從大量的信息中提取精準有效的數據,并把這些數據進行整合調整及時反饋到相關部門,同時,數據的處理與收集還存在滯后、不準確等方面的問題。
2.2 農業產業數字化人才欠缺
數字技術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有力支撐。傳統農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需要大量懂數字技術的專業人才。然而,云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缺乏專業人才,阻礙了農業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農村經濟及文化水平相對落后,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低,對于科學種植技術了解甚少,對新的生產技術及農業產業經營理念接受能力差,對種植機械及其他現代化生產技術應用能力低,難以滿足現代化生產需求。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云南省部分農業生產者數字技術應用與接受能力較差等問題仍然存在。由于城市化對人口的“虹吸效應”,大部分青壯年涌入城市謀求發展,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知識水平相對較低,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差。他們往往會固守以往經驗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對農業綠色發展的認識還比較欠缺,由此導致農業產業的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困難,難以銜接。
2.3 新型農業生產設施落后
云南省大部分地區地勢險惡高低不平,土地規模狹小、零碎,農業生產對象也多以小農戶為主,受農業生產設施限制,大部分農業生產活動都還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新型農業機械化設備不足導致難以開展現代化農業生產活動,農村電力設施不健全且陳舊落后。受地區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等方面因素影響,目前大多數農業生產活動還停留在傳統生產方式上,而數字技術的應用往往對農業生產相關設施要求較高。基于以上因素,云南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數字技術應用程度不高,從而影響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三、對策建議
3.1 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
政府相關部門要提升和優化大數據處理、解決事務的能力,讓大數據成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建立起云南省農業農村廳農業大數據平臺,將農業信息進行整合,并根據農業綠色生產所需信息進行分配,做到多部門協同治理,這樣有利于農業生產結構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嘗試建立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決策分析機制,有效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準確性,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以大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加快農村寬帶、數字電視等信息技術發展,支持開發涉農信息服務軟件和手機應用程序,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標準體系和應用體系,深化數字化惠民服務,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有效數據支撐[8]。
3.2 推動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云南省農業數字化人才欠缺,加快培育懂農業、會技術、善學習的新型數字化人才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第一,政府要進行政策引導,建立相關鼓勵機制,引導懂技術的數字化人才投身農業生產,并給予他們項目、資金、技術支持,以組建一批專業能力強的農業數字化人才隊伍。第二,政府要實施人才保護政策,確保農業數字化人才引進來、留得住。強化云南省農業科研機構、高校以及農業企業的交流合作,營造城鄉數字化網絡關系,將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傳播到農村,以此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第三,結合云南各地農業綠色發展情況與數字化水平,對現有農業勞動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多種形式的數字應用培訓,提升農業生產者的專業化水平。加大對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的補貼力度,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推進農業向低碳生態高效方向發展,進而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3.3 推動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云南省是典型的山區,耕地面積較少,質量較差,但物質資源豐富。由于農業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云南本地優質農產品滯銷、濫市等問題頻發。根據云南省獨特的農業生產條件與良好的自然氣候,在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同時,要結合云南實際情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新型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第一,加強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健全農業生產科技體系,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推廣無人機播種、衛星遙感氣象監控等智能技術,利用數字技術分析農作物生產指標及生產規劃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第二,推廣智慧農業,在農業生產的各環節,嚴格按照綠色健康要求進行數據監測、評估,不斷減少化肥、農藥等產品的使用。通過數字化建設對農業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促進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第三,加快設施裝備與設施專用品種和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集成配套,完善技術裝備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設施種植現代化水平。
四、結語
云南省依靠優質的資源稟賦,在農業綠色發展方面,雖然取得突出成果,但仍然面臨重重阻礙。現階段云南省農業生產還處在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階段,農業競爭力不強,農產品質量有待提升,需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依靠農業科技全面發展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近年來,云南省積極探尋農業綠色發展新路徑,加快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塑造綠色發展新優勢。本研究從數字經濟視角切入考察云南省農業綠色發展進程中的堵點,從政府、人才、農業基礎設施三方面找出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希望數字經濟為賦能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新思路,為云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作者:木天琦 ,起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