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城是以產業為先導,以人民為中心,以“產城融合”為建設理念的創新發展區域。產業新城是開發區和產業園區的升級版。本文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研究案例,梳理了產業新城的國際發展歷程與國內現狀,強調產業新城的治理理論是對國家治理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同時,在理論分析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還分析了我國產業新城發展的困境,并提出了產業新城發展的“3個3”治理路徑。
一、產業新城的發展歷程
國際產業新城的形成與發展。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當城市膨脹的離心力超過向心力時,城市功能向外發展的進程逐漸加速。郊區化現象在國際城市發展的歷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是推動產業新城發展的主要動力。這個過程開始于城市近郊的居住型新城建設,以居住功能為主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區逐漸演變成了相對獨立的產業新城,成為城市外擴的新的商業焦點和經濟增長的新邊緣。中國產業新城發展的歷程。中國的郊區化在動機、主體和建造模式上與歐美國家的郊區化有著顯著的不同。在過去40年里,中國的產業新城(初級形態大多是開發區或產業園區)在產業形態上經歷了4個階段,即從第1代為無產業主題型,第2代為產業集聚型,第3代為產業鏈型,到第4代為產業生態型時,園區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各類產業主體和相關參與者能夠緊密關聯,有機融合,產業新城內產業、城市與人形成利益共同體。
產業新城發展面臨的問題。產業新城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經濟繁榮,但同時也暴露了傳統開發區(園區)經濟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短板和弊端。一些問題包括過度強調產業集聚,導致城市化考慮不足,產生了產城分離、職住不平衡現象。產業新城內部的居民和企業發展所需的社會事業、公共服務、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影響了產業新城的綜合發展。

二、產業新城的“3個3”治理路徑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文簡稱“經開區”)于1991 年籌建,1992年開始建設并對外招商,1994年8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北京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從1994年的1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456.4億元,2019年1月,北京市委決定調整經開區管理體制并擴區發展,由經開區對亦莊新城225 平方公里進行規劃建設管理,在核心區60平方公里內行使區級人民政府職權。經開區按照“勇當首都高質量發展開路先鋒”的使命要求,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四區一陣地”發展定位,建設全球產業新城綜合發展標桿。
2.1?處理好產業新城發展的3種關系
產業新城是新型城市發展模式,它以城市為生產、生活活動的載體,以產業和產業集群發展為核心,以提升人的生活質量為目標,通過產業升級換代和公共服務配套,實現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匹配,進而促進產業、城市和居民之間的互融發展。從產業組織層面來看,亦莊新城對各細分產業的外部發展環境和內部發展條件進行系統分析和整合對比,以科學的方法確定產業及產業集群的發展組合,從而實現更加精準的產業定位。產業規劃發展的目標是以高端產業為引領,集中力量打造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其核心意圖在于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實力。以亦莊新城為例,該地區正致力于構建一個“4+2+1”的產業體系。其中“4”代表著長期以來積累和發展的4大主導產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能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與智能制造。“2”指的是優化高端服務業和科技文化融合產業。而“1”則強調了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旨在將亦莊新城塑造成全球數字經濟的標桿城市先行區。
從城市形態層面來看,亦莊新城在規劃層面上有效處理了產業集聚與城市治理之間的關系,在空間布局上構建“433”城市功能組團,以實現新城的協調發展。在治理方面,亦莊新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通過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依托各級黨組織將產業園區、居民社區和商務樓宇等其他區域納入社會治理體系。通過推進街道黨工委對地區治理的領導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對區域內各類組織和工作的領導,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從人口結構層面來看,產業新城的產業大集聚必然帶來了從業人員和其家庭的人口集聚。亦莊新城的人口結構具有突出的特點,其中高端人才聚集,相當比例的人員是高智高知的研發人員和技術人員,人力資源結構優良。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京人口居多,職住分離程度較高。隨著產業快速發展,發展空間擴大,人口逐步增長,產業新城在集聚人口的同時也面臨著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現代化產業新城所需的人口基礎也是必須具備的,因為優質的人口資源是推動產業新城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2?把握好產業新城發展的3個維度
綠色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受到廣泛認同和重視。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建設綠色、生態、低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深化國際合作,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可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主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數字化也對產業新城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數字經濟的發展使得產業新城在產業生態、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能更好地體現綠色發展的目標導向,從而推動產業新城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綠色化的發展理念。綠色已經成為亦莊新城發展的底色,通過重點培育綠色產業集群,構建安全韌性、彈性適應的空間新模式,加強基礎設施、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生態的韌性,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大格局。亦莊新城致力于打造令人向往、有溫度、有活力、有文化底蘊的綜合產業新城生態空間,推動綠色、低碳、循環、智慧化改造。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建設“無廢城市”的新指標和新任務,與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和海綿城市等理念融合起來,實現廢水、廢氣和固廢的協同治理。加快“公園城市”建設,注重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持續打造綠色舒適的休閑空間。
堅持國際化的發展視野。在企業國際化方面,經歷了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演進過程。從輸出勞動密集型產品開始,到以價值鏈優化為導向的時代,再到現在加速提升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國際化水平,這體現了亦莊新城在國際化發展上的不斷進步和成長。通過發揮龍頭企業的海外資源整合優勢,拓展面向國際國內的雙向科技對接通道,促進國際創新合作項目和成果集聚發展,打造國際創新轉化基地。為了留住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亦莊新城積極打造全域“類海外”生活環境,加快建設新型國際人才社區,提供國際化的服務設施,如高水平國際學校和醫院,為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
推進數字化的發展能力。推進數字化的發展能力是亦莊新城發展的重要戰略。亦莊新城利用自身主導產業優勢,全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以數字化為引領和驅動城市的創新發展,打造泛在通用、智能協同、開放共享的城市數字底座,為城市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基礎。在經濟方面,亦莊新城著力推進數字產業化集聚創新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創新,放大數字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公共服務方面,亦莊新城努力打造智能便捷的數字化公共服務體系,提高現代化治理效能。通過“一網統管”和“一網通辦”兩張網的融合創新,使公共服務更高效、更便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2.3?解決好產業新城發展的3個挑戰
產業新城的“走出去”和“引進來”大戰略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通過這一戰略,亦莊新城將打造一流的開放創新生態,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科技,吸引外國高水平企業和人才來到產業新城投資和創業,使亦莊新城成為我國在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最前沿平臺,深度整合國際科技資源服務中國的創新發展。
亦莊新城致力于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發展。通過利用不同區域如經開區、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區等的政策優勢,旨在釋放開放動能,集中創新資源,并消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障礙。亦莊新城還將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在外商投資準入和市場準入等方面率先試點放寬限制。還計劃在教育、醫療和文化等領域開展對外開放的先行先試項目,并加速發展服務貿易,如文化服務、技術產品、信息通訊、醫療健康等。亦莊新城的策略在于通過投資貿易便利化和服務業開放的“首創性”試點,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亦莊新城致力于推動更高質量的創新,集中全球頂級研究機構和一流創新人才進行研發創新,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實驗室、國家級創新中心和專業園區等將促進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支持企業共建市場導向的創新生態。同時亦莊新城還將推動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并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資源集聚區。
綜上所述,針對怎樣發展未來產業新城,采取什么樣的治理方式,本文提出了“3個3”治理路徑,在產城人的3種關系中,產業是核心和靈魂,城市是基礎和載體,人口是創新源泉。綠色化的理念,國際化的視野和數字化的能力3個維度既是外部環境發展的要求,也是未來的發展需求。這3個維度和3個關系相輔相成,既需要綠色宜居的生活環境,也需要節能環保低碳的產業發展和城市運行,既需要國際化視野的人才,也需要國際化創新合作平臺,這一切能夠高效實現,需要數字化的能力支撐,無論是生活服務能力、產業創新能力,還是城市治理能力。3個挑戰實際上是結合3個關系和3個維度,結合亦莊新城目前的發展實際,提出了亦莊新城升級的一個方案,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推進更高質量的創新和更加高效的合作。
四、結語
產業新城是我國創新要素最為集聚的地方,亦莊新城通過中國特色治理理論的探索和創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進開放與創新、創新與產業、產業與城市“3個融合”,構筑全方位開放、國際化創新、高端化產業、現代化治理“4個高地”,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基本建成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面向未來、人人向往、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率先實現具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征的國際一流的高端產業綜合新城,亦莊新城將率先打造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產業新城的“最美窗口”,奮力走在北京市及全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前列。(作者:李曉宇,呂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