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突破了傳統產業經營分析囿于單一產業或單一案例的局限,從鄉村發展的基本條件入手,結合多個典型案例歸納鄉村產業經營的典型模式和適配情境,不僅理清了鄉村產業發展的可行路徑,也為鄉村產業振興和分類管理提供新的借鑒。
根據前文分析,四個村落基于自身發展背景,因地制宜選擇產業經營模式。其中,S村以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新村建設、有機產業園發展為抓手,通過招引項目入駐,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循環、旅游觀光、院落改造、資源激活“四重奏”。Y村在龍頭企業天馬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領下,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助力鄉村振興。T村以強化基層黨建為引領,巧妙地將黨支部、生產合作社和農戶結合起來。在由黨支部做出決策部署的基礎上要求黨員率先執行,然后再以黨員干部為抓手最大程度地調動本地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了由“三無村”到鄉村振興“領頭雁”的華麗蛻變。C村以鄉村旅游發展為抓手,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社會資源條件,因地制宜改造當地資源,打造了眾多農旅融合和文旅融合項目,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總體來看,在鄉村發展的實踐中,各鄉村由于資源稟賦不同和區位特點的不同,在發展中形成不同的經驗,這些多樣化的經驗為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結合四個典型村落的案例分析與歸納,基于區位條件和資源條件歸納鄉村產業經營的多樣化路徑并明確其適配條件,以期為具有相似發展背景的村落提供借鑒。

(一)路徑一:項目招引型產業經營模式
對于強區位優勢、強資源優勢的鄉村,適合采用項目招引型產業經營模式,主要依據在于:強資源優勢為鄉村打造特色產業提供稟賦支持,強區位優勢為鄉村輻射更大范圍的消費市場提供要素支撐,而推動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協同互補的關鍵在于依托專業化生產、品牌化運作、規模化建設和市場化推廣等關鍵環節實施供需雙向發力。為此,借助大型項目招商引資和項目式運作,不僅可以通過專業化經營開發特色產品,同時也可依托大型企業強大的營銷網絡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擴大產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優勢。以S村為例,在區位條件方面,S村位于交通樞紐位置、交通通達度高,且勞動力充足。在資源條件方面,S村地形獨特、氣候適宜,為其有機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在區位和資源優勢都具備的條件下,S村以政府為主導招引大型優質農牧場商建設萬株櫻花林、千畝玫瑰園、5萬畝有機果蔬大棚等大項目,聯合政府、鄉村和優質企業共同推進鄉村產業做大做強。為此,對于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突出的鄉村可以對應采用項目招引型產業經營模式,通過“內培外引”的聯合經營思路,共謀鄉村產業振興。反之,通過政府規劃招引項目建設鄉村時,也應對標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是否完全具備,從而查漏補缺、及時補足短板,避免項目建設帶來高風險。
(二)路徑二:業主帶動型產業經營模式
對于強區位優勢、弱資源優勢的鄉村,適合采用業主帶動型產業經營模式,主要依據在于:強區位優勢和弱資源優勢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基礎但缺乏建設特色產業的資源條件,較為適合采取市場為先導的“需求倒逼供給”的思路,依托優質業主帶動鄉村整體推進面向市場需求的專業化經營。以Y村為例,Y村地理位置優越,最早開通往返縣城的公交車,務農經商十分方便,其基礎設施也較為完備,且Y村所在的X縣為亞洲有機峰會永久會址,為Y村農產品展銷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平臺。而在資源方面,Y村缺少特色資源,村內留守人口以老年人為主,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為此,Y村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吸引鄰近的優秀業主入駐,通過專業化農業公司組織復耕1 000多畝撂荒地,發展有機柑橘產業,借助亞洲有機峰會等展銷平臺將產品遠銷至海外市場。因此,對于強區位優勢和弱資源優勢的鄉村可以對應采用業主帶動型產業經營模式,通過“外引為主”的產業經營思路,借鑒優秀業主經驗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反之,鄉村試圖吸引優秀業主入駐(如返鄉創業、工商資本下鄉、龍頭企業投資)時,也應對標鄉村是否具備較強的區位優勢,從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交通通達性,創造優秀業主入駐的必要條件。
(三)路徑三:黨建引領型產業經營模式
對于弱區位優勢、弱資源優勢的鄉村,適合采用黨建引領型產業經營模式,主要依據在于:弱區位優勢和弱資源優勢不能為鄉村特色產業經營提供關鍵要素支持,會造成鄉村產業既沒有鮮明的特色也沒有良好的市場基礎,鄉村整體發展依賴于產業內生動力的培養。為此,依托黨建引領,通過黨員帶頭示范聯合發展服務本地市場的村集體經濟,不僅有助于克服區位和資源的雙重劣勢,同時也通過本地供需對接的內生發展模式推動村民共同富裕。以T村為例,T村位于半山腰上,交通通達度較差,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存勞動力十分缺乏。同時,T村土地撂荒嚴重,基礎設施薄弱,全村產業主要依賴于傳統農耕和種植。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都不具備的情況下,T村通過黨支部建設,以黨員干部為先鋒,積極投入撂荒土地整治、果蔬種植、家禽養殖、集體經濟入股、休閑山莊建設等本土化集體經濟項目探索“自救”。同時,考慮到產品特色不明顯和市場優勢不凸顯的現實,T村以務工鄉友和返鄉創業的村民為主體,在資金籌集、產業選擇、運營管理、市場對接等方面摸索出適合本村的全新經驗,并將消費對象主要定位于本村及周邊村落村民。比如,以村集體經濟形式設立的休閑山莊主要針對“鄉村旅游”“紅白喜事” “養老康養”三大本地消費需求提供本土化服務,年凈利潤超過60萬元。因此,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都不具備的情況下,鄉村適合采用黨建引領型產業經營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通過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投身產業建設,結合本村特點謀求發展出路。
(四)路徑四:資源改造型產業經營模式
對于弱區位優勢、強資源優勢的鄉村,適合采用資源改造型產業經營模式,主要依據在于:弱區位優勢和強資源優勢為鄉村產業發展特色產業提供良好的稟賦條件但服務市場會相對受限。為此,將本村優勢資源改造成特色產業不僅能夠彌補市場范圍狹窄的不足,還可以通過獨具地理特色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青睞。以C村為例,C村交通十分不便,往返縣城無直達車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但在資源條件方面,C村臨近國家級旅游景區八爾湖,有著極為豐富的水文資源,生態多樣性程度高。在資源優勢較強而區位優勢較弱的情況下,C村充分利用和改造當地水文資源,發展水上旅游項目,變“水淹舊村”為“水美新村”。為此,在強資源優勢和弱區位優勢的條件下,鄉村適合采用資源改造型產業經營模式,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優勢資源,建設形成特色主導產業,從而打造成鄉村產業振興的“金字招牌”。反之,鄉村試圖通過資源改造型產業經營模式實現鄉村發展時,應當充分考慮本村具備哪些優勢資源、優勢資源是否獨具特色。同時,明確資源開發的邊界條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謀求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作者:杜華勇,何佳珈,楊勝美)